第八章 美人歌歇(第4/21頁)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監察禦史胡子祺上書,提到“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朱元璋頓時心動,但不形於言表。經過仔細考慮後,他有意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並告諭說:“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向命汝弟秦王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遊,以省觀風俗,慰勞秦民。”其實派太子慰勞秦民只是個幌子,此時的朱元璋已有遷都關中的打算。

當時,大明王朝的主要威脅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殘余力量。倘若真的遷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而北平之所以沒有被考慮,是因為朱元璋想將這處形勝之地留給最喜愛的第四子朱棣做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對此事極有意見,因為一旦大明國都搬去西安,他便沒有了封地。為此,朱元璋還將秦王拘禁起來,若不是太子朱標求情,差一點就廢掉了秦王。

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陜西地圖》。朱標個人比較傾向於選擇西安為國都,因為西安即是歷史上的長安,曾經是西漢及唐朝國都,王者氣派十足。

然而,世事無常,人情難料,太子朱標於第二年病逝。太子壯年而逝,白發人送黑發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他在當年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唯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

一副聽天由命的可憐相,聽起來真是異常的淒涼。這讓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風強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於是,遷都西安一事就此擱置。本來有可能輝煌起來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歷史中。直到公元1644年,反抗大明王朝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西安稱王,以西安為國都,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李自成自己也改名為李自“晟”,意為光明和興盛,並且以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府為新順王府,發動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長安城,將城墻加高加厚,壕塹加深加寬,比原來更加壯麗。太子朱標沒有實現的願望,竟然在朱氏王朝的敵人手中實現,這真是歷史絕大的諷刺。

只是,大順政權並沒有持續多久。不久,西安的高墻便被滿清的紅衣大炮攻破。從此,西安在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成為國都的可能。

國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至死都沒有妥善解決。朱元璋死去四年後,其指定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的皇位被其叔燕王朱棣以武力篡奪,而朱允炆本人則生死不明,成為歷史一大疑案。於是,許多學者紛紛大做文章,把明朝這一巨變歸咎於南京皇宮的風水不好。

隨著朱棣遷都北京,南京皇宮亦喪失了至尊地位,徹底淪為閑宮。入清後,清廷將明皇城改建為滿城,雖封閉了明故宮,未將其也開發成八旗軍駐地,但皇宮因年久失修,已是地地道道的廢宮。

宮門轟然打開時,迎面撲來的是一股頹廢之氣。雖則明故宮荒廢早不是新聞,但親眼見到時,還是相當觸目驚心——主體宮殿基本均已塌陷,道路兩旁的蔓草長得比人還高。

不知怎的,黃海博忽然想到當日在西園聽過的《桃花扇》唱詞《哀江南》來:“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靈修也是第一次進來明故宮,先皺起了眉頭,道:“我可想不到會是這般模樣。”

邵拾遺四下望了一望,道:“那處稍微齊整些的宮殿,應該是武英殿,南明弘光皇帝就是在那裏登基的,聽說曹家班樂師朱音仙當年還在裏面唱過戲呢。走,我陪靈修小姐過去看看。”

靈修應了一聲,見曹湛朝相反方向走去,忙叫道:“那邊沒什麽建築,樹和草長那麽密,曹總管去那邊做什麽?”

曹湛未及回答,邵拾遺搶著答道:“曹總管就愛去見不得光的地方,何必管他。”

靈修朝曹湛看了兩眼,最終還是隨邵拾遺去了。

曹湛撥開蔓草,往東走出數米,忽頓住了腳步。

黃海博跟過來問道:“怎麽不走了?那邊有處高崗,爬上去,應該能窺見明故宮全貌。”

曹湛沉吟道:“這裏應該有一處假山水池,好像消失不見了,想來也在後來被人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