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人歌歇(第3/21頁)

江寧省城圖局部

劉基選中的風水寶地,正是燕雀湖所在地。

燕雀湖因在鐘山之南,原名前湖。燕雀湖的名稱始於南北朝,當時梁武帝主政,其長子蕭統謙恭好學,篤信儒佛,尤好文學,深得梁武帝寵愛,被立為太子。蕭統三十一歲時,遊玄武湖時不幸失足落水,雖然被及時救了上來,卻因此而感染了風寒,最終不治而死。

太子早逝,令梁武帝悲痛萬分。下葬時,特意將太子生前珍愛的琉璃碗及紫玉杯陪葬。琉璃碗為西域進貢之物,在當時極為稀見,被視為稀世珍寶。有名參與了營葬的太監見財起意,在某一夜,私自盜掘了蕭統墓。

那太監取得琉璃碗等珍寶後,立即轉身逃走。到護城河上朱雀橋時,天空中忽然飛下來無數燕雀,一齊撲擊太監。這一罕見的現象引起了巡邏衛士的注意,太監盜寶之事由此敗露。

梁武帝得知燕雀主動護衛太子陵墓一事後,非常驚異,詔令重新整修太子墓。封墓時,又有數萬只燕雀銜泥飛來,築起高大的墓包,並且日夜盤旋繞飛不已,守護著太子墓。由於太子墓在前湖邊上,因此時人便稱前湖為“燕雀湖”,又名“太子湖”。北宋詩人楊備有詩雲:

平湖岸側見高墳,萬土銜來燕雀群。鑒面無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儲君。

歷史上的燕雀湖頗負盛名,周圍約三十裏,面積很大。湖邊蘆葦叢生,各種水鳥常棲息於此,湖水與鐘山交相映襯,一派生機勃勃的雄姿秀景。

就修建宮殿而言,燕雀湖地勢低窪,又距離外城太近,戰時易受城外敵軍威脅,絕非理想地點。然而,就因為劉基判斷此地為“龍頭”寶地,美麗幽靜的燕雀湖從此消失不見——

為了修建新皇宮,朱元璋調集幾十萬民工填湖。由於湖廣勢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金陵民間有“遷三山、填燕雀”的傳說。

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後,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無數密集的木樁,上蓋巨型條石,然後再在上面建造宮殿,並鋪蓋磚石結構的大型水道。

為了使內宮水源澄清,又在遺留的湖底鋪以大量雨花石,讓湖水穿城墻而入,在內宮屈曲環繞。《上元江寧鄉土合志》對此有明確記載:“新宮之址在都城東,蓋填前湖而築之。前湖即太子湖,一名燕雀湖,梁昭明遺跡也。今既填塞,猶留一泓於城外。”

傳說南京城及皇宮建好後,明太祖朱元璋率群臣登上鐘山,俯視都城之氣派。南京城九十六裏,設城門十三座,宮殿雄偉壯麗,環顧當世,亦是極為罕見。

對於在自己手中創造了這樣一座宏偉的都城,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有意問群臣道:“我的都城建得怎麽樣啊?”言語之中,不無炫耀之意。群臣自然都是贊不絕口。唯獨十余歲的四皇子朱棣道:“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擊中紫金城。”

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來南京都城周圍山巒起伏,東面鐘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點都在城外,此為城防大忌。也有大臣看出其中端倪,不過不像朱棣那樣有膽量說出來。

朱棣一語道破天機後,朱元璋心中極為憤怒,不過沒有當場發作。回到皇宮後,他立即派太監給負責籌劃築城的劉基送去了一盤桔子。劉基猜到皇帝怪罪自己籌劃失當,賜以桔子,是恨不得將自己剝皮抽筋吃肉之意,嚇得連夜逃入茅山避禍。

這當然只是傳說。不過,確實有個因書寫匾額惹怒朱元璋而被殺的真實故事。

皇宮中各門匾中,“門”字均是末筆直下至底,沒有向上的鉤腳。此種寫法,始於宋朝。據說南宋偏都臨安後,玉牒殿不慎失火,燒毀了殿門。有大臣上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鉤腳,帶火筆,因此而招致火宅,須得將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書寫時“門”字末筆都直下,不鉤腳。

明皇宮建成後,朱元璋命中書詹希原為太學集賢門書寫門匾。詹希原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時在朝中為舍人,常為宮殿公署題寫匾額,號為“國朝第一”,時人以得到詹希原的書法為榮耀。

詹希原寫的時候,將“門”字最後一豎向內鉤起稍高一點。朱元璋看後,大發雷霆道:“吾方欲集賢,詹希原欲閉門塞朕賢路耶?”遂下令將詹希原斬首,然後用粉塗抹掉“門”字的鉤。

盡管采取了種種有效的措施,到朱元璋執政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宮還是出現了地基下沉的現象。古代帝王修建宮殿,均就南低北高的地勢而建,取意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強,江山可以萬代相傳。而明皇宮下沉後,呈現出南高北低的地勢。宮城前昂後窪,總讓人覺得形勢不稱。按照陰陽家的說法,這是絕後和喪敗亡國的征兆。對於迷信風水的朱元璋而言,這是一種不祥之兆,認為對大明江山社稷和後代極為不利,這給本來就對建都南京深感美中不足的朱元璋來說更添了一層心病。盡管朱元璋不滿意南京,但卻不好意思在大臣面前流露出來,畢竟當初是他自己堅持要定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