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蟒記(第2/8頁)

“可是,他正在接受群眾批鬥呀。”

“是的。但據我了解,他並沒有什麽儒家言行,在這次運動中,也只是一個陪鬥。”

上海市革委會負責人沉吟良久,終於點頭說:“好吧,此事待我與幾位常委碰碰頭,研究研究再說。”

經過一番努力,何釗的請求終於得到了批準。劉南陽被宣布為“同一戰壕的戰友”,借調到745隊擔任技術顧問。

劉南陽是我國1960年代著名的動物學家,生物學界的一大權威。因此,“文化大革命”一開始,他就被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揪了出來,一變而為階下囚,在“牛棚”中關了五年。這次“批林批孔”自然也無法幸免,從運動一開始,就又被作為“現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揪了出來,大會小會進行批鬥。

宣布調令的那一天,劉南陽正在講台上接受批鬥。乍一聽到這一喜訊,他激動得幾乎要暈過去。然而,當最初的那一陣激動過去,知悉了自己被借調的真正原因之後,劉教授卻又憂慮重重,再也高興不起來了。作為一名專家,他有著這一方面的豐富知識。他知道,迄今為止,還從未有人見過如此巨大的蟒蛇。關於巨蟒的驚人傳說,雖然有過許多,但確有文字記載的卻只有一次。

那還是在“二戰”期間。有一次,駐緬英軍的一支車隊在穿越一處峽谷時,被橫倒在路上的一段巨木所阻。當幾名士兵下車去搬移那段巨木時,巨木忽然動彈起來,將兩名士兵彈出好遠。原來他們遇到的並不是什麽巨木,而是一條超級巨蟒的一段身軀。由於巨蟒久久不肯讓道,車隊的指揮官就下令向它開槍。誰知槍彈非但不能殺傷巨蟒,反而激怒了它,掉過頭來張開血盆大口,向車隊發起進攻,搶去了一輛汽車,將它盤在懷中。英軍士兵一個個膽戰心驚、畏縮不前。指揮官無奈,只好電告英軍司令部求援。後來,還是司令部派出一架飛機,投擲了幾枚炸彈,才將巨蟒炸死,為車隊解了圍。

文章刊登在倫敦的一家小報上,其作者是一個名叫查理的英國人,“二戰”期間做過隨軍記者。當然,由於文章是刊登在名不見經傳的小報上,為了招徠讀者,文中難免會有許多誇張不實之詞;但英軍車隊為一巨蟒所阻,幾經曲折才將它擊斃,大概總不會是完全虛構的吧?

誰知今天,他剛從非人的批鬥中脫身,就要去面對如此可怕的一條巨蟒。當年的英軍費盡周折,動用了飛機炸彈才將巨蟒擊斃;今天,他又該怎樣才能將這龐然怪獸生擒呢?劉南陽不覺感到危險重重,前途莫測。

這一晚,劉南陽教授房裏的燈光徹夜未熄。

第二天,在745隊的決策會議上,與會者提出了挖陷阱、打麻藥槍、用鐵籠誘捕等許多捕蟒方法,都被劉教授一一否定了。劉教授首先介紹了巨蟒的生理特點,然後詳細解釋說:

“巨蟒的身體很長,當它的頭部進入鐵籠吞食誘餌觸動機關時,絕大部分身軀還在籠外,因此不能用鐵籠誘捕。巨蟒全身披滿鱗片,這種鱗片不僅又厚又硬,並且富於彈性,麻藥彈頭很難射進去,即使射進去了,藥量也難掌握,這種方法也不適用。至於挖陷阱呢,大家知道,蛇是一種無足的爬行動物,它能沿著陡峭的井壁往上爬,當然就更不行了……”

最後,劉南陽教授利用蛇類特別害怕硫磺這一生理特點,深思熟慮地制訂了如下方案:發現巨蟒後,先不要驚動它,而是遠遠地將它包圍住,大面積地噴射硫磺,限制住它的活動範圍;然後將包圍圈逐步縮小,用濃烈的硫磺氣味迫使它盤縮成一團,最後再用一張特制的網將它罩住……

“只要我們行動迅速,搶占先機,把巨蟒困在硫磺陣裏,就有取得勝利、將它活捉的可能。”他說。

這一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批準。三天以後,定制的20支硫磺槍和一張巨大的尼龍繩網也都趕制出來了。

何釗立即指揮隊員進行操練演習。

745隊的二十名隊員,不愧是百裏挑一的精兵,他們很快就掌握了這種特殊武器,配合默契,顯示出了非凡的戰鬥力。

這給何釗增添了不少信心。他滿意地對劉南陽說:“教授,您看怎麽樣?”

教授點頭說:“不錯!希望發現巨蟒以後,也能如此神速,搶占先機……”

消息不脛而走。上海市組建了一支精兵遠征江西,去鄱陽湖口捕捉巨蟒的消息,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成了千家萬戶茶余飯後的談資。

出征的那一天,市革委派了一位姓張的秘書到車站為745隊送行。與張秘書一同前來的還有一位名叫向梅的女子,是市革委派來的隨軍記者。

女記者年輕俊俏、光艷照人,充滿青春的活力。她隨身帶了一架照相機,熱情地跑來跑去,一會兒給這個照一張相,一會兒又給那個照一張相,很快就與全隊隊員廝混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