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星期六(第4/8頁)

“好吧,那個時候我們都在念大學。”他說,“你剛開始讀博士,還記得嗎?”

我搖搖頭:“不記得。我學的什麽?”

“你的學位是英文。”他說,這時一幅圖像在我的面前一閃而過,又快又突然。我看見自己在一所圖書館裏,並模模糊糊地記起當時正在寫一篇關於女性主義理論和20世紀初文學的論文,盡管實際上論文只是我在寫小說之外可能投入的余事;這些論文我的母親可能理解不了,但她至少認為是正道。那幅閃閃發光的場景停留了一會兒,真實得幾乎可以觸到,但這時本說話了,畫面就此消失不見。

“我在念我的學位。”他說,“化學。我總是看到你。在圖書館,在酒吧,所有地方。我總是驚訝你有多美,但我一直沒有辦法開口跟你說話。”

我大笑起來:“真的嗎?”我想不出自己讓人一見鐘情的樣子。

“你似乎總是那麽自信,還很認真。你會坐上好幾個小時,周圍堆滿了書,一心埋頭閱讀、記筆記,偶爾喝上幾口咖啡。你看上去那麽美。我從來沒有想到你會對我感興趣。可有一天在圖書館我碰巧坐在了你旁邊,你不小心碰翻了杯子,咖啡灑得我的書上全是。你抱歉得很,盡管其實沒什麽要緊的,我們拖幹凈了咖啡,然後我堅持要給你再買一杯。你說應該是你給我買一杯才對,應該說對不起的人是你,於是我說好吧,我們便一起去喝了咖啡。就是這樣。”

我試圖想象那個場景,回憶年輕的我們同在一個圖書館裏,身邊全是濕漉漉的紙張,笑著。可是想不起來。我感到悲傷的刀鋒冰冷地刺中了我。我猜想每對情人都十分喜愛他們相遇的故事——誰先向誰說了第一句話,說了些什麽——可是我一點兒也不記得我們的故事。風刮著小男孩的風箏尾巴,好像有人垂死時發出的喉音。

“那後來呢?”我說。

“好吧,我們約會了,很平常的,你知道的,我讀完了學位,你拿到了博士,然後我們就結婚了。”

“怎麽結的?誰向誰求的婚?”

“噢。”他說,“我向你求的婚。”

“在哪兒?告訴我事情的經過吧。”

“我們非常相愛。”他說。他掉開目光望著遠方:“我們總是在一起。你跟人合住一棟房子,但你根本很少在那兒,大部分時間你會陪著我。順理成章地我們想要生活在一起,也想要結婚。於是在一個情人節,我給你買了一塊香皂。昂貴的香皂,你真正喜歡的那種,我拿掉玻璃紙包裝,在香皂裏壓了一枚訂婚戒指,包好後送給你。當晚準備睡覺時你發現了戒指,於是你答應了。”

我偷偷地笑了。聽起來有點亂糟糟的,又是戒指又是壓在香皂裏,還很有可能好幾個星期我都不會用那塊香皂或者發現不了戒指。但盡管如此,這還不失為一個浪漫的故事。

“跟我合住一所房子的是誰?”我說。

“噢。”他說,“我記不清了,一個朋友。不管怎麽樣,第二年我們結了婚。在曼徹斯特的一間教堂裏,離你媽媽住的地方不遠。那天天氣很晴朗。那時候我還在進行教師培訓,所以我們沒有太多錢,但仍然很好。陽光燦爛,每個人都很開心。接著我們去度了蜜月,去的是意大利。湖區。十分美妙。”

我試著想象教堂、我的結婚禮服、從酒店房間觀賞到的景色。什麽也沒有。

“我一點兒也不記得。”我說,“抱歉。”

他轉移目光,扭過頭不讓我看見他的臉:“沒關系。我明白。”

“照片不多。”我說,“剪貼簿裏的,我是說。沒有一張我們婚禮的照片。”

“我們遭遇過一次火災。”他說,“在我們之前住的地方。”

“火災?”

“是的。”他說,“幾乎把我們的房子燒光了,我們丟了很多東西。”

我嘆了一口氣。事情似乎很不公平,我已經失去了記憶,過去的見證也沒有留下。

“然後呢?”

“然後?”

“是的。”我說,“然後發生了什麽事?結婚後,蜜月過後?”

“我們搬到了一起。我們非常開心。”

“再然後呢?”

他嘆了口氣,一句話也沒有說。不可能,我想。我的整個生活不可能就這樣說完了。那不可能是我的全部。一場婚禮,蜜月,婚姻。可是除此以外我還期待些什麽?還能有什麽?

答案突然冒了出來。兒女。孩子。我打了個冷戰,意識到這正是我生命裏、我們的家庭裏似乎缺失了的那一塊。壁爐上沒有兒子或者女兒的照片——捧著學位證書、去漂流,甚至只是百無聊賴地為照相擺著姿勢——我沒有生過孩子。

我感到失望狠狠地擊中了我。沒有滿足的欲望已經深深地植根在我的潛意識裏。盡管每天醒來時連自己的年齡也不知道,但我隱隱地清楚自己一定想要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