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5/33頁)

由於成人參拜禁止一切送行的行為,所以我在屋子裏和祖母告別之後,便一個人悄悄地走出了家門。我一點都不在乎沒有見到父親、母親還有兄長們,這樣我反而落得輕松。但是一接觸到清晨的冷空氣,這股輕松的感覺馬上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還不自覺地發起抖來。

從鄉木家的正面玄關繞到後面,可以看見三山那三塊巍巍隆起的地形浮現在清晨朦朧的薄霧裏。雖然從山的高度上來判斷,坡度應該不會太陡峭,但還是有一股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存在感,一點一點地彌漫開來。

這座山原本就彌漫著這種驚人的氣嗎?……正當我這麽想的時候,整個人突然充滿了不安,仿佛自己是在跟另一座從未看過的山對峙,感覺就像回到小時候,而那座從未看過的山一直緊盯著我不放。

但我也不能一直杵在那裏不動,於是便慢條斯理地走向第一座山的山腳下,走近供奉在山路入口旁邊的裏宮,進行最初的參拜。先把禦神酒倒進收藏在小廟裏的小酒杯,再獻上裝有米的袋子,然後行參拜禮。如此一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就連我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轉變成虔敬的心情,仿佛重新又在確認一次,自己真的是在這片土地上出生的。懷著這種澎湃洶湧的心情,我終於踏出了前往三山的第一步。

不幸的是,這種愉悅的心情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愈往山上爬,懷疑自己似乎正朝著一個偉大場所前進的恐懼,也同時將我包圍。

仔細回想起來,村子裏根本就沒有人知道這座山裏到底祀奉著什麽。從以前就只知道山裏面住著“山神大人”。由於古文獻裏是以“巳山”或“眉山”的名稱記載,所以根據前者的說法,也有人說所謂的山神指的應該是“蛇身大人”。另一方面,透過後者字面上的意義,也有一套說法是說山神指的是祖先的靈魂,因為“眉”這個字不只有“年老”、“長壽”、“老人”的意思,再加上神戶一帶還流傳著棄老傳說,所以“眉山”也有可能就是所謂的“姥舍山”。

無論是祖先的靈魂,還是蛇神大人,與戰前的國家神道都是有所抵觸的,所以這裏似乎也曾祀奉著守護山嶽海洋的大山祗命,只不過,對於初戶村子裏的人來說,三山的神祗終究還是指不明其出身背景的山神大人,這種想法一直到戰後都還有改變,反而讓讓人有一種仿佛回到江戶時代的錯覺。

一想到我就要一個人進入那座不知道有什麽的山裏,就覺得毛骨悚然。在裏宮參拜是感受到的那股虔敬的心情,如今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話雖如此,我也不可能回頭,要是這麽做的話,不知道會被父親和兄長們奚落成什麽樣子,肯定會落得被嘲笑、看輕:“靖美果然還是辦不到……”得下場吧!好一點的話也許會淪落為大家同情的對象,被看作是沒有出息的人吧!

當我發現我雖然滿心想要拋棄這個家和故鄉,卻還是想要給父親和兄長們一點顏色瞧瞧——不,老實說——作為鄉木家的四男,我其實還是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同時,不禁有些愕然。

雖然一路上都抱著這種復雜的感情,但是多虧了不停往前走的雙腳,很快就抵達了一之中宮,再度獻上禦神酒和米的供品,借由參拜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從頭陀袋裏拿出祖母為我捏的飯團,決定在這裏休息一下,吃個早餐。

過了一之中宮之後,山路是往下走的,籠罩在周圍的樹木密度也會跟著增加,當進入第二座山的登山步道之後,出現了裸露的巖石,再也沒有什麽事是要比一面確認腳下的安全,一面沿著坡度陡峭的巖巖壁往上爬更需要集中精神、跟累人的了。所以即使是只要低著頭往上爬就可以的山路,走起來還是非常辛苦。

走到這裏,我終於知道自己完全搞錯了。對於那些平常就習慣在山裏工作的村子青年來說,三山的縱走當然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換成是他們的話,要在清晨出發,然後趕在太陽下山之前回家,肯定就像吃飯喝湯一樣簡單吧!但是我不一樣。雖然我也是在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但是我連爬座小山的記憶都沒有,話說回來,我根本就不喜歡從事戶外活動。

當我筋疲力盡地抵達二之中宮時,從太陽的位置來判斷,早就已經過了中午。盡管心裏再著急,身體還是渴望休息。於是我只好一面休息,一面吃午飯。為了以防萬一,我還留了一個飯團,因為我實在沒有把握,自己是不是得了能夠在還有陽光的時候下山,而且回程的時候肯定會累到極致,如果到時候還餓肚子的話,那就真的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