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灰燼之河 38(第2/3頁)

“有多少黨衛軍?”

“通常是四十人。猶太女孩子為他們打掃衛生,不過做飯的是三個波蘭人,都是來自周圍村莊的姑娘。”

“那烏克蘭人呢?”

“他們的駐地在公路的另一側,分住在五座營房裏。斯坦格爾的房子就在它們中間,相隔兩條公路。他有一座很可愛的花園,是一個維也納人專門給他設計的。”

“不過新來的囚徒永遠也看不到這塊營區,對吧?”

“看不到,看不到,每一塊營區之間都用圍欄和松枝精心隔離。他們一到營地,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鄉村火車站,還配著假造的發車時刻表。當然,不會有載客列車從特雷布林卡發出的。離開月台的都是空車。”

“這裏原有座建築,是不是?”

“那是用來偽裝的,看起來就像一座普通火車站,其實是用來存放前一批囚徒身上的貴重物品。這個地方被稱作車站廣場。那裏是進站廣場,又稱為分流廣場。”

“你有沒有見過剛入營的列車?”

“我和這方面的工作沒有關系,不過當然,我見過他們剛到站的情況。”

“入營的套路有兩種,是吧?從東歐來的猶太人,從西歐來的猶太人,分別對待?”

“是的,沒錯。對西歐來的猶太人,竭力偽裝欺騙。沒有鞭打,沒有呵斥。他們被禮貌地請下車。穿制服的醫療人員等在進站廣場上,為虛弱的人做治療。”

“不過這些全都是煙幕彈。老弱病殘立即就被帶走射殺了。”

他點了點頭。

“東方的猶太人呢?在月台上迎接他們的是什麽?”

“是烏克蘭人的皮鞭。”

“然後呢?”

拉德克擡起手電筒。光束劃過了一塊空地。

“在鐵絲網後面有兩座建築物。一座是囚徒脫衣服的營房。在第二幢營房裏,充當勞工的猶太人會為婦女剃光毛發。他們做完了活計就離開。”拉德克用手電筒照亮了一條步道,“這裏有條通道,看上去像牛圈裏趕牛用的畜槽。只有幾英尺寬,兩邊用鐵絲網和松樹枝攔住。這就是所謂的‘管道’。”

“不過黨衛軍還給它起了個特別的名字,對吧?”

拉德克點點頭:“他們管它叫‘天堂之路’。”

“那這條‘天堂之路’通向哪裏呢?”

拉德克擡起了手電,光束隨著升起來。“高地營,”他說,“也就是死亡營。”

他們往前走,進入一大塊空地,這裏堆著數以百計的大圓石,每一塊石頭代表一個在特雷布林卡遭到毀滅的猶太人社區。最大的一塊上標著的是“華沙”。加百列望向石陣以外,那裏是東方的天空,曙色已經微微地探出了頭。

“‘天堂之路’直接通向一座磚結構的建築,毒氣室就設在裏面。”拉德克打破了沉默,“每間毒氣室是四米見方,起初只有三間,後來他們很快發現,他們需要更大的容量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於是又增加了十間。一部柴油發動機將一氧化碳煙霧吹入室內。三十分鐘內就能造成窒息。然後,屍體被清除。”

“屍體是怎麽處理的?”

“開始幾個月,他們就埋在這外邊,埋在萬人坑裏。但是很快,萬人坑都滿了,然後腐爛的屍體汙染了整個營區。”

“這個時候你就出現了?”

“不是立刻。特雷布林卡是我們計劃清單上的第四座集中營。我們首先清理了比克瑙營,然後是貝爾澤克和索比堡。直到1943年3月我們才來到特雷布林卡。我們一到……”他的嗓子啞了下去,“太可怕了。”

“你們做了什麽?”

“我們挖開了萬人坑,不在話下,又挖出了屍體。”

“用手挖的?”

他搖搖頭:“我們有一種機械化的鏟子。有了機器,我們工作起來就快多了。”

“這機器就是你們所謂的‘爪子’,對吧?”

“是的,沒錯。”

“屍體挖出來以後呢?”

“他們會在巨大的鐵架上焚化。”

“你們給鐵架也起了特殊的名字,是不是?”

“‘烤盤’,”拉德克說,“我們管它叫‘烤盤’。”

“屍體焚化以後呢?”

“我們把骸骨碾碎,埋進坑裏,或是裝車運到布格河,然後撒進河裏。”

“原先的萬人坑處理過之後,此後的屍體怎麽辦?”

“再往下,屍體直接從毒氣室送到‘烤盤’。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當年的十月份,當時集中營要關閉了,所有的痕跡都要清理幹凈。這項行動持續了一年多一點。”

“即使如此,他們照樣謀殺了八十萬人。”

“不是八十萬。”

“那是多少人?”

“超過一百萬。不得了啊,對吧?超過一百萬的大活人,在這麽個彈丸之地,在波蘭中部的森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