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阿布·卡比爾的囚徒 39

以色列,雅法

將他關在何處的問題,引發了很大爭議。勒夫認為他是個安全隱患,希望情報部門永遠把他攥在手裏。沙姆龍一如既往地唱反調,何況他也不希望自己鐘愛的機構變成一座監獄。至於總理,他只是半開玩笑地建議,拉德克應該被強行押入內蓋夫沙漠,讓禿鷹和蠍子去啃他的老骨頭。最終,加百列的意見占了上風。他說,像拉德克這種人,最好的懲罰莫過於波瀾不驚,將他看作一名普通罪犯。他們在雅法市找了一處妥帖的地方,將拉德克鎖在裏面。那是一處警察局的拘留所,是英國人在托管期間留下來的一座建築,而它所在的城區,依然保留著阿拉伯的名字——阿布·卡比爾。

七十二小時後,拉德克被捕的消息最終公之於眾了。總理的公告十分簡短,而且作了刻意的誤導,尤其小心翼翼地避免給奧地利造成不必要的尷尬。總理稱,經查明,拉德克以假身份作掩護,生活在某個國家。後經過談判,該犯同意自願前往以色列。依據協議條款,該犯將不會受到審判,因為依照以色列法律,唯一可能的判決結果就是死刑。故該犯將被終身行政拘留,並將做出實際的“認罪”行為一一他將同大屠殺紀念館和希伯來大學的歷史學家團隊合作,共同完成一份詳盡的史料,徹底揭露1005行動的罪惡。

沒有太多的吹噓,也沒有逮捕艾希曼之後的那種興奮雀躍。事實上,拉德克被捕的消息不到幾個小時就被掩蓋了,因為一起自殺式爆炸襲擊了耶路撒冷的一座市場,奪走了二十五人的生命。勒夫為此而產生了一種扭曲的滿足感,因為爆炸案從側面證明了他的觀點不無道理——這個國家還有比追捕陳年納粹更重要的事情。他把這次行動稱作“沙姆龍辦的蠢事”,然而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部門的基層下屬和他不是一條心。在掃羅王大道,拉德克的抓捕喚起了當年的熱血豪情。勒夫隨即調整立場,應和大眾的情緒。然而為時已晚,人人都知道,拿下拉德克是“哨兵”和加百列一手策劃的,而勒夫一直在處處作梗。勒夫在將士們心中地位落到了危險的邊緣。

對於拉德克身份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敷衍了事,於是他是奧地利人的真相很快被拆穿了。捅破窗戶紙的,是一盒他抵達阿布·卡比爾的錄像帶。奧地利媒體迅速而準確地認出此人是路德維格·沃格爾,是位頗有名氣的奧地利商人。他真的是自願離開維也納的嗎?如果不然,那他是不是從固若金湯的第一區豪宅裏被人強行綁走的?接下來的日子裏,報紙上充斥著各種推測,人們對沃格爾的神秘職業和政治關系做出種種猜想。媒體調查掀起的波瀾危及了彼得·梅茨勒。改善奧地利政黨聯盟的雷娜特·霍夫曼發出了呼籲:要求正式調查沃格爾涉嫌參與戰爭問訊處炸彈襲擊的案子;正式調查猶太老人麥克斯·克萊恩的神秘死亡事件。她提出的要求大部分石沉大海。炸彈是伊斯蘭恐怖分子所為,這是政府的解答。至於麥克斯·克萊恩的不幸身亡,那是自殺。司法部長發話了,進一步調查,毫無意義。

拉德克事件的後續故事沒有發生在維也納,而是在巴黎。那裏有一位長了黴的前任克格勃特工跳了出來,在法國電視節目裏宣稱,拉德克是莫斯科安插在維也納的人。再往下,還有位前西德國家安全部的角色,如今在德國頗有點名氣,他也聲稱拉德克是他們的人。沙姆龍起初懷疑,這些都是刻意設計的假情報,為的是給中情局注射疫苗,免得被拉德克的病毒感染,惹一身臊——因為換了他,他就會這樣做。然而接下來,他聽說在中情局內部,也有人認為拉德克當初很可能吃裏爬外,同兩個營壘都有瓜葛。這番傳言還引起了一陣慌亂。陳年舊賬從塵封的档案中翻出來;一隊前蘇聯的老把式匆匆聚在一起。一想到他在蘭利的中情局同行們焦慮難安的樣子,沙姆龍禁不住暗喜。沙姆龍說,拉德克如果真是個雙重間諜,那才真應了天道輪回呢。阿德裏安·卡特爾提出要求,希望拉德克同歷史學家的事情一了,就立即對他展開調查。沙姆龍答復他說,以色列方面一定會充分考慮他們的要求。

阿布·卡比爾的囚徒對他引發的風暴基本上一無所知。對他的拘禁雖然不太嚴酷,卻也與世隔絕。他把自己的囚室和衣物都打理得整齊、潔凈,他領取自己的那份飲食,絕少抱怨。看守他的衛兵都覺得應該恨他,又恨不大起來。他的骨子裏有警察的氣質,獄卒們在他身上看到了他們熟悉的東西。他對待他們很有禮貌,於是也換來了同樣的禮遇。他是個謎。他們在學校裏都讀到過他和他這種人的罪行,他們輪番在他的囚室周圍轉悠,就是為了看看他。拉德克越來越感到自己像是博物館的一件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