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第4/14頁)

  趙惠文王道:“這倒確是兩全之策,但此次出使秦國非同小可,到底派誰去呢?今日朝堂上的情形你也看到了,大臣中怕是難以找到合適的人。”繆賢道:“臣門下舍人藺相如智勇雙全,如果選派去秦國的使者,沒人比他更合適了。”

  趙惠文王道:“藺相如?不過是你門下一個舍人,他能勝任嗎?”繆賢道:“藺相如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機智過人。大王還記得有一次在大殿上開玩笑問的上下東西之事嗎?”

  某日趙惠文王閑來無事,忽然童心大起,問群臣道:“什麽在上?什麽在下?什麽在東?什麽在西?”有大臣答道:“天在上,地在下,東城在東,西城在西。”雖也合景,趙惠文王卻總覺得不大滿意。繆賢記在心裏,回家後有意拿這個問題去問門客。藺相如正在菜園中摘菜,應聲答道:“黃瓜在上,茄子在下;冬瓜在東,西瓜在西①。”繆賢一看,果是如此,預備進宮去告訴趙惠文王。藺相如得知究竟後忙道:“臣身在菜園裏,所見盡是瓜果蔬菜,所以才如此應答。令君到了朝堂,看到的情形完全不一樣,如果再這樣回答,就有辱罵大臣的意味了。應對也須得因時而宜、因地而宜。”又教繆賢道:“令君不妨這樣答:大王在上,群臣在下;文臣在東,武將在西。”繆賢如此告訴趙惠文王後,果然大得贊賞。

  ①此段故事根據邯鄲當地的民間傳說改編。事實上,某些瓜果蔬菜當時還沒有傳入中國,譬如西瓜。雖然古埃及在四千年前已開始種植西瓜,但直到四五世紀時,才經西域傳入中國,由此得名“西瓜”,意為西來之瓜。

  趙惠文王聽說繆賢的應答其實是藺相如教的,沉吟道:“人倒是夠機靈,可究竟只是雕蟲小技。不知藺相如見識如何?”

  繆賢道:“當初臣一時糊塗,貪戀和氏璧,沒有及時呈交大王。事發後臣本想逃走,虧得藺相如及時制止住了臣,說大王胸襟廣闊,只要臣真心向大王請罪,大王一定會饒恕臣。事實也果真如此。僅此這一件事情,便可知此人眼光過人,胸中大有丘壑,是個難得的人才。”

  繆賢竭力推薦藺相如,倒不是有什麽忠君愛國之心,也不是有舉賢薦才之意。在他內心深處,其實舍不得推薦藺相如,以藺相如的才幹,一旦顯露頭角,必能出人頭地,為趙王所用後,他門下就再也沒有見識不凡的舍人了。但自從和氏璧一事後,趙王雖待繆賢如故,平原君等重臣看他的眼神卻疏遠冷淡了許多,他感到危機深重,急需向趙王獻媚固寵,不得已,只好亮出藺相如了。

  趙惠文王與其父堅毅的性格完全相反,耳朵根子軟,因而雖然才幹平庸,卻有善於納諫的賢名,雖然對繆賢的話半信半疑,還是道:“既然如此,明日寡人再召眾大臣議論此事,你就帶著藺相如一起來,讓寡人和眾大臣一起看看他的本事。”

  藺相如聽了事情的經過,無憂無喜,一時沉吟不語。

  繆賢忙道:“天色已晚,藺先生,你早些安歇吧,明日一早你我一起進宮拜見大王。”

  04

  次日一早,群臣到東城大殿議事,行禮之後,趙惠文王神色焦慮,不斷地往門口張望。

  平陽君趙豹微覺詫異,問道:“王兄是在等什麽人麽?”

  話音剛落,便見宦者令繆賢帶著一名三十來歲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一起拜見趙王。

  趙惠文王道:“免禮。你就是繆卿門下的舍人藺相如?”藺相如道:“正是下臣。”

  趙惠文王問道:“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先生認為可以答應嗎?”

  大臣們見大王居然謙虛地征求一個官位低微的舍人的意見,不禁議論紛紛,品頭論足。平原君趙勝和田部令趙奢雖認得藺相如,卻見他忽然氣定神閑地出現大殿上,也極為驚異。

  藺相如答道:“回大王話,而今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道:“倘若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卻不肯交出十五座城,那該怎麽辦?”藺相如道:“秦國用十五座城池來換一塊玉璧,即使是和氏璧,這價值也足夠高了。要是趙國不答應,理屈在趙國。趙國不等十五城池到手就先獻上玉璧,禮節上已對秦國非常恭敬。要是秦國不履行諾言交付十五座城池,那麽理屈在秦國。下臣認為寧可答應秦國的條件,讓對方去擔這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