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第4/14頁)

  不久前,昭陽出奇謀破韓國聯兵秦國攻打楚國之計,立下大功。他官任令尹,已是位極人臣,又曾因攻魏有功封上爵執珪,爵位也是最高,再無可封賞之官職、爵位。但楚威王認為楚國國法獎懲分明,有功必賞,如果昭陽立下如此奇功尚得不到任何賞賜,怕是日後難以激勵軍民為楚國效力,反復權衡之下,決意將和氏璧賜給昭陽。這也是和氏璧成為楚國鎮國之寶後,第一次賜給大臣,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榮譽。昭陽驚喜交加,感激涕零。楚國上下也一致稱贊楚威王不惜寶器,寧惜賢臣的胸襟和勇氣。

  惠施是天下有名的辯者①,也是魏國最有智謀的外交大臣,人稱惠子,心思機敏,口才出眾,他偏偏在這個時候提出要看楚國寶器和氏璧,令人不得不懷疑他是別有用意。

  ①辯者:戰國時期對名家的稱呼。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以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偏好辯說理論,對邏輯學的思維方式饒有貢獻。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孫龍,著名的“白馬非馬”論即為公孫龍提出。惠施曾與莊周(即莊子,子是當時的尊稱,意為老師)遊於濠梁之上。莊周道:“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施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周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施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辯論,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

  令尹昭陽站起身來,正要出面解釋和氏璧已歸自己收藏。莫敖①屈平卻忽然站了出來,道:“使者君想看我們楚國的寶器,其實寶器近在眼前。”

  ①莫敖:楚國中央機構中的高級官職,負責外交事務,如接待賓客,主持與鄰邦盟會等,為屈氏世襲官職。屈平即大名鼎鼎的屈原,姓羋,氏屈,名平,字原。關於屈原生年多有爭議,本書采納錢穆《先秦注子系年》之考證,認為屈原生於楚宣王十七年(前343年)戊寅夏歷正月二十一日庚寅。

  惠施奇道:“噢?”微一驚愕,旋即會意過來,以為屈平指的是楚王面前的那座雲紋銅禁。當時大型青銅器也是國之重器,像雲紋銅禁這樣精美華貴的器具鑄造不易,難得一見,稱其為楚國寶器也不為過。

  不料屈平話鋒一轉,道:“珠玉之類不過清玩而已,算不得什麽寶器,楚國真正的寶器是賢君賢臣。我國有大王體恤百姓,充實府庫,使全國人民豐衣足食,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各得其所;有賢臣治理內政,制定禮節,應對諸侯,排解危難;有良將鎮守楚國門戶,整理軍務,赴湯蹈火,萬死不顧。這些都是我們楚國之寶。他們現在人都在這裏,使者君想要觀看,轉身就能一一看到。”

  屈平是司馬屈匄的堂弟,雖然年紀小得多,卻因為父親屈庸是長子,所以世襲了屈氏的莫敖官職,地位反而在屈匄之上。他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夏正①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寅年寅月寅日真正符合“人”的生辰,大吉大利,是一個好兆頭。因為生辰與眾不同,特意取名“平”,字“原”,平即公正,象征於天,原即原野,代表大地,以合“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

  ①中國古代采用夏歷紀年,因誕生於夏代,故稱。它是世界上三大歷法中歷史最悠久、天體定標點最多的歷法,以月亮的周期作為月長,又參考了二十四節氣,所以是陰陽合歷,又稱農歷。夏歷將朔日定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以建寅月(今農歷一月)為正月(歲首,一年的第一個月)。歷史上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出生的還有明人唐寅(唐伯虎)。

  屈平自小有“神童”之稱,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嫻於辭令。但他畢竟才十五歲,驀然挺身而出,對著最著名的辯者侃侃而談,口若懸河,還是讓眾人大吃了一驚。然其言辭精妙絕倫,不卑不亢,著實令人激賞。

  惠施一時無言可對,然仔細思量對方之言,卻是句句在理,當即肅然起敬,嘆道:“莫敖君年紀輕輕,見識高明,才氣縱橫,實在可敬可畏。惟楚有才,果真名不虛傳。”頓了頓,便直截了當地表明了用意,道:“請大王恕愚臣淺薄,其實臣之前提及的寶器,指的是貴國鎮國之寶和氏璧。魏王派臣來楚國瞻觀和氏璧,其實是要祝賀大王,因為華夏正有讖語流傳道:‘得和氏璧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