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第2/14頁)

  ①覡(xí):男巫。戰國時期男巫稱“覡”,女巫稱“巫”。

  楚威王熊商與最寵愛的華容夫人端坐在廣場西首台座的正中。台座是個夯土築成的大平台,受山勢所限,不及半人高。左邊①坐著故王後所生的太子槐、公子蘭及眷屬。右邊則是華容夫人所生的公主江羋、公子冉、公子戎幾人。再往下便是楚國的王公貴族,令尹昭陽、司馬屈匄、大夫景翠等文武大臣依官職大小分坐在兩邊。在楚國為人質的諸國公子,如齊國丞相田嬰之子田文、魏國魏惠王之子魏翰、越國太子無疆等,也是座上之賓。

  ①楚人以左為上,中原華夏(夏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人的自稱,以區別於夷、蠻等少數民族)諸侯國皆以右為上。楚國王族為羋(mǐ)姓,熊氏。春秋戰國時貴族婦女名在前,姓在後,如楚國公主江羋,名江,姓羋。又,楚國婦女地位尊貴,婦人可在幕後參與、謀劃政事。

  楚地湖泊星羅,水網密布,天氣潮濕,群臣均是坐在矮腳的床榻上,只有在室內時才會像中原諸國那般席坐在地上。各人面前擺有銅制的長方形酒禁,上面擺滿各色酒具和食物。

  案具之所以叫“酒禁”,是因為周人認為夏、商兩代滅亡的根源是由於君主嗜酒無度。有了前車之鑒,周王朝特意頒布了《酒誥》,規定:王公諸侯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不準非禮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死;不照禁令行事執法,同樣治以死罪。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禁酒令。到春秋戰國時,禁酒令雖然跟共主周天子一樣,已然有名無實,但承置酒器的案具烙下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楚國地廣物博,礦產豐富,冶煉水平很高,其中失蠟法①為楚國所獨有。楚威王面前的那只酒禁即是青銅器中的精品——長約六尺,寬約三尺;禁的四周裝飾有多層透雕的雲紋,玲瓏剔透,仿若天空中飄浮的朵朵白雲;雲紋下由數層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銅梗分為三層,最內一層最粗,是骨幹梁架。中間層梗稍細,由上而下向兩側伸出後上彎,猶如古代建築上的鬥拱。外層銅梗最細,呈相互獨立的卷草狀。銅梗相互盤繞,而又互不連接,多層重疊,錯落有致;酒禁的上部四周攀緣有十二條龍形怪獸,前後各四條,左右各兩條,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酒禁中心,形成群龍騰雲駕霧、拱衛中心的畫面,靈動活潑,十分壯觀;禁的下部則是十二條虎形怪獸,兩長邊各三只,四角及兩短邊各一只,蹲於禁下為足,撐托著器身,看上去霸氣十足。整座酒禁構思奇特,造型奇巧,工藝精湛復雜,令人嘆為觀止。

  ①失蠟法:又稱熔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如蜂蠟、動物油等制成所鑄器物的蠟模。用細泥漿在蠟模表面澆淋一遍,使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後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鑄型。最後再用高溫烘烤此型模,使蠟油不耐高溫熔化流出鑄型,從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溫狀態,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出器。所制得的器物無範痕,光潔精密。又,列國度量制度不盡相同,為避免混亂,本小說中統一采用秦國量制:23.1厘米為一尺,十寸一尺,十尺一丈。

  但奇怪的是,這座雲紋銅禁上擺放的豐盛酒食未動分毫。任誰都能看出來,楚威王病得相當厲害,這次能上紀山來主持雲夢之會,已很有些勉為其難。他一直枯坐在那裏,半耷拉著眼皮,處於有氣無力的混沌狀態。王宮醫師梁艾雙手提著藥箱,就站在楚王身後不遠的地方。

  桑林之祭是公開祭祀儀式,在衛士的警戒圈子外,還聚合了大量趕來瞧熱鬧的普通民眾。寫出《道德經》的楚國奇人老子曾以“眾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台”來形容雲夢之會的盛大歡騰景象,可謂萬眾矚目。

  許多人目不轉睛地觀看舞者的翩然起舞,但更多人的目光卻落在台座上的華容夫人和江羋公主身上。這對母女均有著絕世的容貌——母親三十余歲年紀,朱顏豐韻,皎如明月;女兒十五六歲,豆蔻年華,燦若春花。一個瑰姿艷逸,一個風流爾雅。有如此艷光四射的絕色美人在座,難怪廣場上的年輕男子爭相投來各種目光。就連台座上的賓客也有不少人被美色所惑,譬如魏國質子魏翰總是有意無意地瞟向華容夫人,齊國質子田文則盯著江羋公主不放,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