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篇 飛錢案 第一章 便錢公據(第3/3頁)

他騎著馬,背著夕陽,出城回到爛柯寺,見十千腳店的夥計姜哥候在寺門外,迎上來道:“馮相公,我家相公請你過去,有件事要商議。”

馮賽隨著姜哥一起來到十千腳店,周長清仍在後院,笑著道:“總算找見你了,下午我派了好幾個人到處尋你。”

“周大哥,你打問到什麽了?”

“汪石不是從交引鋪買的交引。”

“榷貨務?”

“嗯。”

“唉,我怎麽早沒想到。”

“他那些交引也不是買的。”

“哦?”

“他是用陜西便錢公據兌換的。”

“和我們路數相同?”馮賽一驚。

由於西北邊關糧草常年需要補給,人力物力消耗極大,專靠朝廷,難以為繼。大宋便推行“入中”之法,商人運送糧草到邊關,朝廷給予高價償還。不過,償還時用什麽錢支付,便成了問題。

大宋錢幣,大多數路州都用銅錢,只有四川用鐵錢。陜西和四川交界,常有茶鹽絹帛生意往還,陜西便成了銅錢、鐵錢混用之地。有宋以來,商業繁盛,自古未有。唐代玄宗最盛時,一年鑄造錢幣也才三十萬貫,而到大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年鑄錢則超過五百萬貫!鑄幣數量遠超唐代數十倍。盡管如此,銅錢卻始終不夠用。再加上大遼、西夏,甚至東南海外諸國,都用大宋銅錢,雖然朝廷嚴禁銅錢外流,每年仍有大量銅錢流向外國。因此,大宋常年處於“錢荒”之困。

至於四川鐵錢,比銅錢幾乎要重一倍,一貫鐵錢有七八斤重,超過五貫錢,人背起來就十分沉重,攜帶更加不便,到外路州也不能使用。為免除鐵錢過重之患,蜀地商人自行創制出一種紙錢,名叫“交子”。起初,交子只在幾十戶巨商之間流通兌換,用來代替鐵錢。後來由於出現弄假、拒付等糾紛,便由官府收管印發。但交子始終只在四川流通,後來才擴延到陜西。

陜西官府在償還糧草入中的商人時,為緩解錢荒和錢重,便印制了“便錢公據”,一張紙據,標明錢數,蓋上官府印信和防偽暗圖,不但輕便,而且節省了銅錢。入中商人領到便錢公據,到京城汴梁就可以兌換銀錢或貨物。

為擴大茶鹽鈔引的出售量,朝廷又推新法,陜西便錢公據只能去榷貨務兌換茶、鹽、礬、香料等鈔引。

許多入中商人,領到便錢公據後,一怕途程勞頓,二怕京城手續繁雜,不願去京城兌換,便在陜西低價出售。京城交引鋪看中其中差價極大,有近倍之利,便去陜西收買便錢公據,回京城到榷貨務兌換茶鹽鈔引,再轉賣給茶鹽商人。這樣便有兩道利潤。周長清等京城大交引商從事這項交易已經多年,馮賽沒想到汪石竟也用這個法子得到鹽鈔茶引。

“今天我又去榷貨務請買鈔引,順嘴問了一句汪石,其中一位書手記得,說去年十一月底,汪石帶著些便錢公據,去榷貨務兌換過鹽鈔茶引。量還不少,有近十萬貫。”

“十萬貫?據孫獻所言,左藏庫飛走的那庫錢,數目也是十萬貫。”

“難道其中有關聯?汪石看著出身窮寒,卻有那麽多本錢,他這本錢來路十分可疑。不過,他帶去的便錢公據面額雖然是十萬貫,但去陜西收買,應該和我們一樣,半價就能買到。這麽一算,他的本錢應該是五萬貫左右。”

“他兌換到十萬貫交引,又用鹽鈔茶引去換了糧和絹?”

“嗯。時機正好。十一月方臘雖然已經起事,但當時朝廷上下只視為一小群流寇,並沒有當作大事。糧價、絹價也都還沒漲。市面上糧食一石才一貫多錢,去糧商手中批買糧食,最多九百文。汪石若是用鹽鈔茶引換糧絹,價格更低些。他一定是瞅準了這時機,換到糧絹,囤起來坐等漲價。才一個多月,翻年到正月,糧絹價格都翻了兩三倍。他雖然讓了五十文利,其實仍賺了兩三倍,更得了救助糧荒、絹荒的美譽。這汪石年紀輕輕,竟有此等眼力、膽識、氣魄,若是行正路,是天下難得的大才。”

馮賽聽了,也不由得不驚嘆,半晌才想起來:“不過,去榷貨務兌換交引,需要京城牙人。陪他去的牙人是誰?”

“剛才忘記說了,是你家三弟。”

“馮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