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瞬間刺殺(第6/11頁)

  “為何認為我會對你一江三湖十八山不利?”趙匡胤問道。

  “江對岸停駐兩艘包甲三桅船,是大周東海營的兵船。上一次就是被這樣的船只偷入蘆頭港,讓你們鷹狼隊直接潛入到我們總舵。好在當時有梁大當家主局,沒有讓你們的暗襲得逞。此後港口被泥沙沖移,蘆蕩更密,你們再無法找到船行的河道。所以便派人上島尋路,想再舉攻襲我總舵。但我幫現在的武力雖不比以前,警戒與防禦卻強過以前好多,豈能讓你們輕易得手!”童剛正不是個會說話的人,言語間其實不斷透露出自己的怯弱。其實也難怪,梁鐵橋離開一江三湖十八山時,帶走了大部分的高手,此時幫中的實力真不能和當初相比。

  “呵呵,江湖多蠱疑,小心才存命,各位當家的謹慎所為沒有一點差錯。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上次是斷活路,此番卻是開財源。昨日為敵手,今日同求存,這也是江湖上常有的佳話。”趙匡胤回道。

  “你的意思……”

  “為我口中食,與你大富貴!”

  峰頭潮與山屏潮的撞擊如若排山倒海,但這兩下裏都是單波潮,沒有後續。所以沖撞的力道其實也是相互消減的力道,勢頭雖高,消退也快。激蕩的水花沒有沖上天宇,登天的階梯迅速滑落下來,變成幾輪緩緩的波形,往潮來的方向漸漸退去。

  北宋董時寧所著《揚子水文觀錄》中有記載:“海潮起,春秋末最盛。恰與江汛遇於江中洲。南側道狹,潮勢積如墻,北側道裕,潮勢集如峰,兩潮相趨沒洲。”

  當時的揚子江(5)入海口還只是在淮南往東不遠,也就是現在的靖江、如臯一帶(6),再過去就是各不相連的塊狀灘塗。這一帶隸屬於後來的揚州府。因為入海口偏內陸,所以海水漲潮對長江汛期有很大影響。春末秋末時,江海同是大潮大汛之期。上湧的海潮推動下遊的江水倒灌回沖,而上遊的江水正值大汛下沖,兩邊的水勢正好是在江中洲處相遇。由於兩邊水道狹窄有別,所以形成了兩股不同形式的大潮。因為當時江中洲形成的時間不久,地勢還不夠高,每到這兩次大潮時都會將整個島淹沒。

  野史《趙帝神跡》中有“真龍引潮沖匪穴”的傳說,說趙匡胤在長江中指引江中龍卷動潮水將島上盜匪的巢穴沖毀,這可能是我們這裏所講故事的誤傳。當時生活在江中洲這樣險惡地方的人大都是被官府所逼,當然也有一些逃亡的惡徒混在其中。要不然誰願意住在這種地方?連個房子都沒法建,所有島上的設施每年都會被潮水掃蕩得幹幹凈凈。而趙匡胤多次到過這種地方倒真有可能,因為有記載他在對南唐的淮南之戰中遇到過特別的江潮。

  趙匡胤勇闖江中洲一江三湖十八山總舵,雖然兇險連連,但最終與童剛正達成了走私糧食的協議。不過此番冒險他最大的成功並非是達到走私糧食的目的,一江三湖十八山雖然在暗線私道方面的運輸能力很強,但他們走私的糧食並不能解決大周糧食短缺、糧價奇高的狀況。只能是給趙匡胤在大周與南唐邊境處存儲了一些軍糧。而且這樣的私道運輸未能延續太長時間,因為幫派中人員復雜難辨、各懷心思,不久之後就有人向南唐官府密報了童剛正為大周走私糧食的事情。南唐方面派出六扇門高手要拿住童剛正,幸好是梁鐵橋從中周旋,這才讓童剛正帶著家小逃走。一江三湖十八山自此散夥,分成了好多個山頭和幫派,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大周和南唐境內,以至於後來重新組合成幾個能與官府抗衡的草莽組織。

  趙匡胤此行更大的收獲應該是知道了此處每年有兩次大潮水,冥冥之中奠定了他後來的一次大勝利。還有就是與一江三湖十八山合作過程中知道了幾條秘密暗道,其後才能在淮南一戰中突出奇兵,攻破南唐多個鎮守要害。

  另外,還有此處的兩個特產,也讓一些人牢牢記在腦子裏再難忘記。後來偶然提起,又偶然被一個特別的人聽到。於是將這兩個特產利用到殺技之中,成功完成兩個絕妙的刺局。

  趙匡胤在江中洲的事情辦得雖然艱難、兇險,但最終結果卻是如願以償。而趙普和王策的蜀國之行,看著風光無限,所到之地都受到熱情接待。但不知為何他們總感覺有種異樣,就仿佛周圍一直有無形的冤魂相隨,讓他們片刻都難以心安,始終保持著十二萬分的警覺。也或者他們此次前往蜀國是迎險而上、虎口拔須,所以心中難免會有這樣的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