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摔死自己的兜子

  使遇襲

  這份燎角急件是樞密院事王昭遠發來的。他聽說了大周突然派來特使的事情,感覺這可能和自己所主持的邊境易貨有關。現在大周受南唐提稅影響,國內糧鹽短缺,物價飆升。而蜀國抓住此機會,征收大量糧食趕往周蜀邊界,低價換取大周的牛馬、燒炭等物資。這做法顯得很不仁義,有落井下石之嫌。還有就算大周的特使此行不是問罪此事,那麽也應該是來請求蜀國在糧鹽方面給予支持,在雙方的糧鹽市場交易上給予優惠或讓價。這兩件事情都會對王昭遠所籌劃的大事有所影響的,所以他要劉煥在大周特使入境之後立刻停止所有易貨行為,將已經拉到易貨市場的糧草全部拉回軍料場。一是不能讓對方抓到蜀國低價易貨的把柄,再一個讓他們看到邊界糧草、牛馬市場上生意蕭條,以此證明蜀國民間也無太多余糧和存鹽,讓他們死了讓價支持這條心。

  王策和趙普雖然在府衙裏住下,不能隨自己的心意行動,但他們早就預料到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之前已經安排人裝扮成百姓、商旅身份追在他們出使隊伍的背後。當蜀地守軍官員全力以赴圍著他們這百十號人轉時,正好讓這些後續的手下可以從容觀察蜀國邊關城池的一些詳細情況。

  當觀察到的一些信息反饋到王策手中後,王昭遠自作聰明的舉措也讓王策有了入蜀境後的一大發現。周蜀邊界市場突然間生意蕭條,應該是蜀國官家勒令民眾囤貨不出。這不但加大了大周現在的危機狀況,同時也是為下一步的軍隊行動積攢物資。另外,在城南軍料場裏有大量軍糧囤積,而且這兩天又有大批糧草進場。這麽多的糧食已經足夠當地駐軍吃上好幾年,這在哪個國家都不是正常的現象。除非是不久之後會有更多人前來,而且是要進行某種長時間、長距離的大行動,才會預先備下這麽多的糧食。這樣看來蜀國要對大周動手的說法應該不是虛言。

  接到孟昶的旨意,劉煥立刻安排人護送趙普和王策出鳳城南城門,往成都而行。朱可樹和余振揚的事情他已經很難交代,如果這兩位特使再要在自己的轄區出點什麽事情,他掙錢的官家位置肯定得丟,吃飯的身體位置保不保得住也難說。既然兩個刺客動手之後沒有出城,那麽趕緊將特使送出城對自己來說不算是壞事。只要他們出了南城再走出個百十裏,出了自己的轄區再出什麽事情就和自己無關了。

  但是越怕出事越出事。劉煥怎麽都沒想到,趙普和王策出鳳城南門三十裏不到,也遭遇刺局,而且是個攻擊面很大的刺局。

  只不過這次有驚無險,使隊雖然被堵困在山與河溝相夾的狹窄地帶,但趙普及時發現了山坡上的“藤纏石”。所以始終在原地不往前也不退後,然後指揮手下迅速連挖一橫兩順三道溝。待坡上“藤纏石”移位對準他們的位置進行施放時,那些石頭都被橫溝所阻,纏藤則被順溝所陷。而使隊的位置一直是處於被保護的安全區域。

  這真的是個蹊蹺的事情,刺客不是瘋狗,不會見個官兒就殺。朱可樹、余振揚兩個人和趙普、王策根本歸不到一類人裏,甚至在各為其主的前提下是處於對立面的,但連續的刺殺為何卻將他們先後都定為目標?

  這件事情王策用了大半天時間終於想透徹了,不管之前的刺客和現在的刺客是不是同一路人,他們的目的都應該是針對自己和趙普的。那天朱可樹和余振揚是帶著大周使隊的儀仗回鳳州城時被刺殺的,刺客不認識特使是誰,卻認識大周儀仗。所以儀仗出現,他們便認定隨行的官員是他們要刺殺的大周特使,於是立刻下手。

  但是刺殺大周特使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麽呢?是要阻止周使入蜀?還是為了挑撥周蜀之間的關系?但不管出於哪種目的,受益者都不會是大周和蜀國,從這個角度分析的話,那些刺客應該是來自第三國的。

  而平時睿智無比的趙普卻對此事未發表意見,只是稱贊王策推斷準確。但他意味深長的語氣和笑意中似乎隱藏著什麽,有些事情的發生或許正是趙匡胤推薦他前來出使蜀國的目的。

  劉煥在此事之後沒多久就被降至閬中鎮守使,成了個捉小賊的閑官。鳳城鎮守使換成了王昭遠的親信王威福,而且還臨時兼代了鳳州知府之職。只說是鳳城知府是個重要的職務,不但要安撫百姓、協助邊防,而且還有向鄰邦外交的職責。所以吏部挑人調任比較仔細,需要好好斟酌。王昭遠為了自己的官商易貨計劃能夠順利實施,故意從中攪和,阻止委任。讓王威福一權獨攬,然後完全按照他的意思辦事。《五代界事策》中有:“……春末,周使至鳳城,眾官迎。酒酣各歸,兩官員遇殺,不知由。即之,守備更防,無人續究此事。”由此可見此事確為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