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生的時效(第2/7頁)

答:我有證實兇手的材料,但根據日本的法律,犯人已過了時效。

問:證實兇手的材料是什麽?

答:現在兇手早就過了時效,再把他揪出來毫無意義。

記者的采訪記錄沒有完,還在繼續,但棟居感興趣的就是以上這些。根據這個采訪報道,已經可以證實“瓊 ·萊辛”同楊雷震是一個人。棟居對雷震私人掌握的材料很感興趣,那一定是查找兇手的鑰匙。

雷震當時在八路軍裏,怎麽會得到這些材料的呢?唯一有可能的是妹妹楊君裏這條途徑,因為她是從“731”救岀來的。“瓊·萊辛”自己也說過:“聽我妹妹講,我的弟弟也被作人體試驗材料犧牲在‘731’裏。”從這點看,可以斷定兩人已經有過接觸,他“私人掌握的材料”無非是從這個接觸中來的。

可以判斷殺害山本——楊君裏“丈夫”的兇手的材料是什麽呢?如果這個兇手還活著,他看到這篇釆訪報道後將會怎麽想呢?會不會因為時效已過而滿不在乎呢?

殺害山本的兇手很可能就是把楊君裏及其弟弟騙進“731”當試驗材料的人。按照藪下提供的線索,山本遇害二、三天後少年即被騙進“731”,緊接著二天後就被解剖了。如果是屍體解剖,應盡可能趁新鮮時進行才能得到好標本,因此解剖往往很急。但在解剖活人時就不必很匆忙,盡管如此,少年還是在騙進來的二天後匆匆解剖了。

這裏邊一定有兇手的催促在起作用。少年的存在肯定對兇手不利,這才急急忙忙解剖。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這個兇手就有支配解剖執行班的權力。解剖少年是由石川班執刀的,但是石川班和岡本班有聯系的,兩個班不久就合並了。因此,兇手應該認識兩個班的班員,而且還同千岅義典有關系。

棟居打算同“瓊·萊辛”會面,盡管“瓊·萊辛”在答記者問時曾表示由於時效已過,不想再揭露以前的兇手。但從刑警的角度作一番勸說,或許“瓊·萊辛”會改變態度。不過,“瓊·萊辛”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在弄清“瓊·萊辛”同本案(楊君裏和奧山謹二郞死亡一案)的關系之前,不便貿然出訪美國。眼下也沒有足夠的理由請ICPO(國際刑事警察組織)代查。正在棟居束手無策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機會使棟居找到了兩者之間的聯系。

第二節

棟居曾托森永調查“瓊·萊辛”的身分,森永很快向棟居匯報了調查結果。他似乎看過了什麽雜志。

“我看了雜志上刊登的采訪報道,發現了幾張清晰的“瓊·萊辛”照片,可以肯定是楊雷震。不會錯,是我的救命恩人。”

“果然是的,我一看到是八路軍軍醫,就猜想是同一個人。”

“可能是以後移居美國的,目前住在舊金山,只要九個小時就可以飛到。”

森永的口氣輕松得仿佛國內旅行。他行動靈活自由,使棟居十分羨慕。不光是行動靈活,而且日本到舊金山的距離竟不覺得遠。

“有可能的話我也想同您一起去,可惜公務在身,由不得自己啊。”

“如果有需要了解的事情,我一定幫忙,‘瓊·萊辛’就是楊君裏的哥哥嘛。”

“這就謝謝您啦!我想請您到美國去一次,您同雷震有一段難忘的友誼,您直接向他了解比我去勸說有用得多。”

“了解什麽事?”

“雜志上披露的那件事。我想借用‘瓊·萊辛’先生私人保存的材料。”

“就是判斷殺害楊君裏‘丈夫’的兇手的材料吧,這同楊君裏的案子也有聯系嗎?”

“現在還不清楚,也許有聯系,也許沒有。不過,我也很想知道殺她‘丈夫’的兇手是誰。當然,知道了現在也不能把他怎麽樣了。”

“明白了,我去試試看。”

從東京到舊金山飛九—十小時,由於時差七小時,剛在東京目送日落,不一會又在太平洋上空迎來朝陽。預計上午十時到十一點抵達舊金山。

森永在飛機上無限感慨地俯視著美國大地。他第一次訪問這個曾經作為敵人、打過仗的國家。九個多小時的飛行,不僅跨過了太平洋。也攪亂了森永的思緒。

事先已經同“瓊·萊辛”取得聯系。“瓊·萊辛”就是楊雷震,他也在為森永平安無事而高興,熱切地盼望森永的到來,並親自到機場來迎接。飛機滑下跑道,停在指定的地方。過渡橋靠上機身,同倉門對接。

地勤人員發出OK信號,倉門打開了。旅客們紛紛解開皮帶迫不及待地離開飛機,走進過渡撟,然後是檢疫、入境檢查、關稅征收,都在不露天的“機場走廊”上進行。

眼前都是一簇簇的到客和接客者,一片熱鬧、歡樂的氣氛。森永耳邊聽到的都是英語。眼前看到的機場大樓雖然沒有什麽特色,但充滿一種異國情調。這裏的氣溫受海流的影響,相當於日本五月的天氣。總之,連空氣的氣味似乎也同成田機場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