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8章 宗教

商部這些家夥,或許是和商人們打交道太多了,一向是笑眯眯最好說話的,但是說話不算數也是日常的,自帶著幾分商人的狡詐和唯利是圖。

所以樂昌只是借助商部,告知外廷官員們,內府是可以和外廷合作的罷了。內府的真正長期合作對象,十有八九還是太尉府和工部。

李藎忱當然知道樂昌的這點兒小心思,因為不需要他去猜,昨天晚上抱著樂昌聊天的時候,樂昌就已經和盤托出。

這種事,沒有李藎忱點頭,樂昌不會去做的。

她本來就沒有什麽利益訴求,所做的這些不過是幫助李藎忱更好的處理內府和外廷之間關系罷了。

兩者可以互相不對付,但是絕對不能徹底對立,甚至還得各自利用所長,相互幫助。

對此,李藎忱並不在意,按理說這些事務應該是整合在一個部門的才對,只不過大漢的商業也不過剛剛開始發展,整個行業的法規以及其余的規章制度等等難免都有很大的漏洞,大家辦事的時候往往也都是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去。

往往這約定俗成的習慣,可就有太多說法了。

因為這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承認的條款,只不過是大家達成的默契罷了,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這種默契就可以不存在。

李藎忱已經不是一次兩次接到商部和地方州府的奏報,有一些商賈因為一些並沒有明文規定的事情而產生矛盾,各自不肯退讓,最後一直鬧到當地州府,讓當地官員很是頭疼,往往只能先各打五十大板,結果兩邊還是都不服氣。

而且朝廷這種做法,多少都有威懾商賈之意,顯然不利於吸引商賈們繼續在本地投資,所以各地州府官員打心底是不願意這麽做的,寧肯把這種問題繼續向上推,一路推到朝廷這裏。

同時禦史台也有奏報,正是因為這種無法判定對錯在誰,因此商賈們也紛紛行賄,以求獲得官府的支持。

對此,李藎忱也無計可施。

本來法治社會的建設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制定新的律法去杜絕問題下一次發生的過程。因此朝廷刑部就算是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未蔔先知,把所有矛盾沖突爆發的可能直接扼殺在搖籃之中。

而為了防止一家獨大,導致所有對錯的判斷權都集中在一個部門上,李藎忱自然只能先把這些事情的處理權分割,分別交給商部、刑部以及是內府。

至少一件事對與錯,要先經過商部和內府共同商議之後,變成一條規章制度,然後再遞交給刑部審核、制定成律法,以警示後人。

中間層層審核,時間或許延長了,但是至少避免了平白冤枉誰。而且制定成規章制度、制定成律法,更是等於把這件事擺出來讓天下人評說,就算是收了別人的好處,官員們也不敢在這上面動手腳,不然到時候如何擋得住民怨紛紛?

李藎忱此時就站在內府後院的二層小樓上,這裏本來就是後宮妃嬪在內府支持工作的時候臨時休息的地方。

前方的喧鬧時不時傳來,告訴李藎忱,自己一手組建的這個部門正在高速運轉著,解決著社會上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三教九流的閑雜事務,但是卻也是通過這種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態度,一點一點把大漢的百姓團結在朝廷的身邊。

內府的運轉,就是為了讓他們知道,朝廷並不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而是真的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和三兩好友飲酒作樂,又或者讀書、看病、旅行,千千總總,這背後都離不開內府維持秩序,也都離不開朝廷的努力。

讓百姓認識到朝廷的確為了維持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作了很大的努力,這就是內府存在的一個重要意義。

李藎忱一向很現實,他不奢望著自己能夠通過仁政之類的就讓老百姓知道自己是個好皇帝,知道大漢的治國政策和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所以他必須要通過這種方法,讓所有人對自己大漢子民的身份產生歸屬感。

換而言之,李藎忱就是讓大漢的百姓走到某一處,看到有飄揚的赤色旗幟,看到有醫院和書院,就知道這裏是大漢的土地。自然而然,他們就會為自己大漢子民的身份而驕傲;自然而然,當有人想要去破壞這一切的時候,他們就會堅決反對。

領土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

“啟稟娘娘,又是一次江南道觀和寺廟爭奪田產的案子,在吳郡。是地方先上報刑部,刑部又轉交內府的。”一名女官在樓下說話的聲音傳來。

李藎忱頓時來了興致。

內府所承擔的諸多責任之中,就有宗教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