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4章 發展飛快的印刷術

不過江南世家對此倒是沒有太大的異議,出面審核秋闈試卷的是吏部尚書宗元饒、禦史台裴忌和專門請來的孝穆公徐陵,最後還是陛下親自過目,所以說明這個結果並沒有什麽問題。

真的在對天下大勢的把握上,歷經了戰亂磨難的北方世家,的確要比偏安江南的江南世家占優勢,畢竟這些年北方世家在北方顛沛流離,經歷得多,所思所想的自然就多,而江南世家大多數在幾年前還想著怎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甚至不惜造反呢,真的讓家族之中的子弟討論實打實的天下大勢,著實是強人所難。

尤其是南北朝之後,由於大量的史書經典在北方的戰亂之中散失,或者幹脆直接毀於戰火,所以南渡的家族因為缺少史書文教,逐漸流行詩詞歌賦以及談玄,清談和坐而論道風靡江南,當時所謂的名士,多數都是在清談中嶄露頭角的。

但是這也就導致南方世家的格局往往越來越小,最後目光甚至只停留在東南,甚至原本的吳地家族和南渡的家族,還以太湖為分界,稱太湖以北是北,太湖以南是南,江南之地尚且還要分為南北。

熟不知大江以北,才是華夏中原之地,大江以南,不過是東南一隅罷了。

尤其是東晉滅亡之後,南朝破局,甚至往往還得依靠外來人,或是從北方逃難來的劉裕,或是崛起於嶺南的陳霸先,或是來自於荊州的蕭氏,又或是當今聖上,那也是來自於淮北的山中,身上流淌的甚至也是北方世家的血。

當然了,格局小是一部分原因,這部分原因南方世家也是承認的,還有一部分原因,自然就是南方世家這一輩中佼佼者,都已經先一步進入朝堂之中,比如現在的六部之中,大大小小的官吏,怕是有一多半都是出身南方世家,這主要還是得賴於他們父輩的舉薦功勞,各個家族之間的相互舉薦,讓這些小輩能夠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時候快速進入朝堂之中,因此自然也就不會再參與到這一次的科舉考試之中。

沒有足夠的年輕一輩參與到這一次的科考之中,南方世家就算是占據地利優勢,取得不到什麽優秀的戰績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北方人才的大量南下,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這說明如今的朝廷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北方人的認可。

而朝廷想要越過大江和淮水繼續向北挺進的話,依靠南方人自然是不可能的,所有的世家都有著安土重遷的思想,讓根基都在南方的江南士族冒著敵人的箭矢向北沖鋒當然不現實,相比之下北方的人們當然更願意收復故土,當初劉裕北伐的時候也是依靠著北府兵一路殺將過去所向披靡。

因此這樣的場面,是李藎忱樂於見到的。

當晨光照射在大殿屋檐上的時候,宮門緩緩打開,今日應試的考生魚貫而入,李藎忱率領監考的群臣——主要就是都官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和禦史大夫——已經在大殿上等候。

既然這是這個時代歷史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那麽一切的規則當然都是李藎忱和禮部共同制定的,不過李藎忱也懶得絞盡腦汁去想,所以還是按照原本的考試規則來的,一層層選拔出來的人才將會最終在這大殿之中、在皇帝陛下的親自監考下一決高低。

“今歲秋闈前三甲士子,參見陛下。”三十六名身穿特制白衣的考生同時拜倒,他們之中有的人年輕氣盛,正打算抒發文采,而有的人則已然不再年輕,不過身處此情此景之中,當然也是激動不已。

登科取士,這是絕對不同於之前孝廉制度或者九品中正制度的新的人才考核和選拔方法,通過登科核用的人才,說明其不僅僅有孝心,也不僅僅是家族門第顯赫,而是因為他們本人有真才實學,有能夠治理天下、匡扶社稷的能力。

這是時代的變革,能夠見證這種變革,讓身處大潮之中的他們當然很是激動,因為那一刻他們甚至能夠感受到,歷史已經因為他們而改變,或者說他們就是歷史了。

“平身,”李藎忱的手擡起,“宣,入殿!”

“考生入殿!”袁大舍的聲音難得的中氣十足,甚至都讓人忘了他是個宦官——李平當然不會拆穿這個老太監私下裏為了這一刻到底練習了多久。

“謝陛下!”考生起身,沿著台階走上大殿。

而李藎忱已然轉身先一步登上了丹墀,不過他並沒有坐下,而是靜靜看著考生們依次進入大殿上已經排列好的桌椅之中。

在大殿的兩側,還有一些官員正在奮筆疾書。

這些官員以史官為主,主要是為了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而還有一部分人,身上雖然也是穿著官服,但是他們的身份卻是新成立的《大漢報》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