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5章 殿試三題

所有的書籍都得依賴於手抄,也是之前文化傳播比較慢的原因之一,而有了印刷術,這些自然就不再是什麽大問題。

國家背後的錢給夠,什麽都好說。

也正是因為印刷術已經逐漸成熟,李藎忱才開始著手組建屬於大漢的官方報紙。在這之前,大漢內部傳遞消息都是依靠的邸報,邸報和報紙相同又不同,邸報主要記載的是政府部門發生得大事,主要也是在各個地方州府之間傳播,可以看作是報紙的開端,但是和面向普羅大眾的報紙相比,受眾面自然小了很多。

隨著大漢工業和商貿的發展,各個地方的往來交流頻率增加,各地區自然也期望著能夠更多的獲取其余地方的消息,從而讓他們對行商的目的地有所判斷,尤其是他們期望能夠得到官方的正確消息,這自然就讓報紙變得越來越有需求。

《大漢報》顧名思義,就是由朝廷出面組織的報紙,所選用的人員甚至就是禮部的官員,畢竟六部之中禮部最清閑,也最會玩弄筆杆子,這是人盡皆知的,而禮部負責每天采訪編輯朝廷之中的重要事情,然後將其整理成文章後發表在報紙上,通過排版印刷,刊行建康府。

現在《大漢報》剛剛成立,受眾範圍還不算大——有官府作為支撐,受眾面積並不能稱之為問題——主要還是因為印刷術也剛剛起步,一時間難以滿足那麽大的需求罷了,否則估計短短六七天就能夠傳遍整個江南。

而好在《大漢報》成立之後,正好趕上朝廷的秋闈,這是舉國上下都關注的事情,如果說之前朝廷選賢舉能只是和世家有關,那麽現在就真的是國家中所有百姓都在乎的大事了,因為說不定就有哪家的親戚子弟在考場上,而秋闈名單公布之後,也是第一時間在《大漢報》上刊登,讓《大漢報》很快就傳遍整個建康府——就算是家中沒人上考場的,誰還不想湊個熱鬧?

《大漢報》自然是把握住這個機會,先是大篇幅報道了大漢的科舉制度,接著又趁著李藎忱下江南的時候報道了皇帝陛下視察江南的具體情況,尤其是請畫師專門化了李藎忱下田考察水稻的事情,現在整個建康府內外誰不知道陛下勸農桑之用心用力?

現在這殿試是大漢科舉考試的重中之重,《大漢報》自然是不可能缺席的,除了《大漢報》之外,新設立的《鐘山報》也派遣了記者前來,前者本身的定義就是全國性的報紙,是朝廷的喉舌,而後者則是建康府出資設立的,範圍自然更多的局限在了建康府內,科舉這種大事,既然是發生在建康府內的,《鐘山報》當然也要分一杯羹。

光是《大漢報》這些時日來的銷量,就已經足夠令人眼紅的了。

不過也就是這些有著官方烙印的記者才能直接進入大殿之中,當然了他們只能在角落裏遠遠地看著。

考生落座,考題也隨之由禮部官員發下去。

顯然考題出乎大多數考生的預料。

李藎忱是看過考題的,第一道題是假設考生為禦史台官員,巡查地方的時候遇到貪汙的官員應該怎麽辦。

這道題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暗藏玄機,如果考生只是簡單的回答撤職、用刑等等,那就落入圈套了。這道題實際上考察的是考生對於大漢法律體系的了解程度,或者說法律意識的濃淡。

實際上禦史台遇到了貪汙的官員,首先要做的更應該是核查他的罪行,看看他到底貪汙了多少,貪汙的又是什麽,然後再依法量刑,同時進行審訊,看是否能夠牽連出來同夥,是否有向上司送禮的情況,而上司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禦史台應該考慮到的,而考生回答的時候自然應該有自己的邏輯思路。

而第二道題則是假設考生是一次軍事行動之中的後方運糧官員,前方糧食吃緊,一時間後方的糧食又轉運不上來,應該怎麽辦。

這道題同樣也不簡單,因為考生需要回答應該如何協調地方州府和軍隊,兩邊都得安撫好,而問題又得解決,畢竟戰火如荼,可是不等人的,這個時候就要考生自己思考,自己手頭上能夠利用的有什麽,能夠通過哪些渠道獲得糧食,而後方的糧食送不上來又是為什麽,應該通過哪些方法解決?

第三道題,也是壓軸的問題,自然就是李藎忱開出的問題,如何治理一個郡府。

這些問題雖然看上去有些籠統,但是卻是實際情況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而且在出題的時候,並沒有為考生限制情境條件,也就是說考生並不能確定自己遇到的問題到底有什麽樣的前因後果,也不能確定自己手頭上到底有什麽東西。

以第二道題為例,考生所在之地是否可以就地征發糧食,這是不知道的,後方是因為糧食不夠還是因為道路崎嶇而或者人手不足才導致糧食運送不上來的,這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