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進攻奧得河(第4/5頁)

在東普魯士的戰鬥中,德軍受到了蘇軍的壓制,但是好在並沒有被擊敗。在1月底的突圍中,德軍第4集團軍的余部浴血奮戰,但仍然沒有成功。所有人都被困在了海利根貝爾—凱瑟爾,後面是弗裏斯切斯哈夫。來自波羅的海的“魯佐”號和“舍爾”號巡洋艦成為他們主要的火力支援點。在柯尼斯堡的第3裝甲集團軍,雖然殘存的一些小股軍隊與薩姆蘭半島失去了聯系,但他們卻頑強地抵擋住了蘇軍在2月19日從兩翼發起的進攻。

東普魯士德軍頻頻告急的同時,維斯瓦河的第2集團軍也已經無法抵擋蘇軍的進攻,被迫退到維斯瓦河下遊入海口地區的但澤和格丁尼亞港。然而,第2集團軍的退卻恰恰掩護了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的左翼。剛剛拼湊而成的黨衛軍第11裝甲集團軍負責守衛在波美拉尼亞東部。第9集團軍的殘部由比塞將軍指揮,守衛奧得河的右翼,這支部隊曾在波蘭西部遭到重創。希姆萊不會輕易離開他的“斯泰馬克”號豪華專列,這裏早就成為陸軍司令部。作為黨衛軍全國總指揮,希特勒手下的得力幹將,希姆萊直到現在才體會到作為軍隊統帥所擔負的責任是多麽重大。艾斯曼在回憶錄中寫道:“作為軍事將領,希姆萊常常有不安全感,於是給希特勒的報告往往缺乏準確性和預見性,因為他完全失去了必勝的信念。”事實就是這樣,面對復雜的局勢,希姆萊總是感到力不從心、失魂落魄。

在希特勒尖銳的質問之下,希姆萊只好不斷地談及如何對蘇軍展開反擊,從而讓希特勒不再懷疑自己的指揮能力。自從蘇軍在德梅爾許貝爾徹底擊潰德軍之後,希姆萊就將黨衛軍第11裝甲集團軍的建立當成最重要的事。其實早在維斯瓦河集團軍群建立之初時,它的裝甲師就很缺乏兵力。從嚴格意義上講,希姆萊的這支部隊頂多算得上1個軍,但希姆萊有自己的“精神勝利法”——如果所有黨衛軍的軍官都被提升為參謀或陸軍將領,那麽他所指揮的部隊就瞬間“擴編”了。其中施泰納被任命為這支新部隊的指揮官,而他正是黨衛軍全國副總指揮。相比黨衛軍的其他高級軍官,施泰納的確身經百戰,他確實適合這樣的新角色,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困難可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

現存於博物館的“反坦克”自行車,攜帶2支“鐵拳”式反坦克火箭筒,希特勒曾妄圖以這種“武器”擋住排山倒海的蘇軍坦克群。

前線的告急讓古德裏安坐立不安,如何打通一條通向東普魯士的道路,一直是他在思考的問題。“德軍目前之所以缺乏戰鬥力,是因為缺少進攻精神及行動。”古德裏安在2月初的一次分析會上明確指出。會前的午餐上,古德裏安和一位日本的大使喝了太多的酒,這讓他在分析會上更加直言不諱。古德裏安的想法是在奧得河進行鉗式攻擊,在波美拉尼亞徹底消滅朱可夫的先頭部隊。為了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首先要準備充足的兵力與補給。於是古德裏安再次請求希特勒,要求調回被困在庫爾蘭的部隊,出動海軍將他們運回,同時暫停對匈牙利的反攻。可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希特勒果斷地回絕了他的請求。

東波美拉尼亞進攻戰役示意圖

古德裏安並沒有放棄,面對喜怒無常的希特勒,他直言道:“我偉大的元首,您必須相信我,撤回庫爾蘭的部隊並不是因為我的固執己見。除此之外,真的沒有更好的大規模兵力集結方法,沒有集中的兵力不可能保住柏林!我所做的決定完全是為了德意志的利益!”古德裏安顯得情緒有些激動。

希特勒聽了古德裏安的話,氣得渾身發抖,直接從椅子上跳了下來,大聲嚷道:“你竟然這樣和我說話!難道你認為我不是在為德國嗎?這是我一生的目標!”

旁邊的德邁齊埃上校看到兩人爭吵,由於這種架勢他從來沒有看到過,所以他只能在旁邊發抖,並且為古德裏安擔心。屋子裏的所有人都在為剛才的事忐忑不安,戈林為了平息希特勒的怒火,將古德裏安拉出了會議室,這樣大家才慢慢平靜下來。

心情無法平靜的古德裏安回到了指揮部,現在他最擔心的是第2集團軍。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之間的聯系一直是由這支部隊維系,而現在它正面臨被“一刀兩斷”的局面。古德裏安只好想出第2套方案,借助波羅的海向南進攻朱可夫部隊的左翼,只有這樣才能拖延蘇軍對柏林發起總攻的時間。

2月13日,德軍大部分將領聚集在帝國總理府,對這次的戰鬥計劃進行分析。作為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總司令的希姆萊也出席了此次會議,另外還有迪特裏希、古德裏安和其助手溫克。古德裏安進行陳述,他表明了立場,希望行動越快越好,最好在2天內進行。希姆萊第一個起來反對,理由非常充足,“無法在2天內籌備足夠的彈藥和燃料”。希特勒當然支持希姆萊的意見,剩下的又是偉大的德軍元首與總參謀長之間的爭吵,古德裏安仍然據理力爭,並且要求整個戰鬥由溫克來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