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尾 聲

我如果能長大成人,我一定要奪回我們從古以來在法蘭西的權利,否則作為國王,我寧可以軍人的身份戰死在疆場。

——莎士比亞《理查三世》

決意將這場由英法戰爭組成的高貴而光榮的軍事盛宴記錄下來,作為永久的記憶。

——弗魯瓦薩爾《編年史》(貝爾納勛爵譯本)

百年戰爭最終促使英國政府破產,對蘭開斯特王朝的信用造成毀滅性打擊,但英格蘭自身在整整一個世紀中從“法國戰利品”中獲益良多,變得更加富庶了。1453年8月,亨利六世發瘋,6個月後約克公爵出任監國。1455年亨利恢復正常,再次重用博福特家族,一場漫長而血腥的沖突隨即爆發,史稱“玫瑰戰爭”。在此期間,英國老兵們用在法國戰場上學到的戰爭技藝相互殘殺。英國貴族已經習慣以戰鬥為生,他們麾下的騎士和弓箭手急需獲得傭金。約克公爵和薩默塞特公爵倒在了戰場上,基裏爾和裏弗斯死在斷頭台上,斯凱爾斯勛爵被約克家族的暴徒私刑處死,許多曾在老塔爾博特麾下戰鬥的人都死在了聖阿爾班、陶頓、巴奈特和圖克斯伯裏。不了解百年戰爭,就無法理解約克家族的崛起和玫瑰戰爭的緣由。“他們的父親及其追隨者們曾經在法蘭西王國的土地上掠奪破壞,並占據了這片土地的絕大部分,”腓力·德·科曼在15世紀討論英國王室時曾這樣說道,“但他們後來卻互相殘殺。”他認為,上帝仍像以色列的兒女的時代那樣懲罰邪惡的國王和其他人。法國的其他觀察家們肯定也像科曼一樣,認為玫瑰戰爭是上帝為英國國王在法國的暴行施予的懲罰。

起初,英國人認為退出諾曼底和吉耶納只是暫時的,法國人也在波爾多和巴約訥修建堡壘,以威嚇吉耶納人。1457年,查理七世在寫給蘇格蘭國王的信中還憂慮地說,自己“日夜關注海岸線上的動向”。1475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約克公爵的兒子,在其擔任法蘭西總督期間在魯昂出生)最後一次率軍從加萊向索姆河進發,但他在皮基尼同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簽訂了7年停戰協議,同意以7.5萬克朗賠償金和6萬克朗年金為條件退兵。但是英法兩國從未簽訂任何正式的和平協定,而且直到1487年亨利七世還意圖收復吉耶納,於1488年介入布列塔尼事務,1492年入侵法國。亨利八世也曾率軍渡過海峽,於1513年在斯普爾斯戰役中擊敗法軍,占領提魯安納和圖爾奈——這是在貝德福德公爵和老塔爾博特之後英軍首次占領法國城市。1523年,亨利八世同波旁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簽署秘密協定,獲得法國王位、巴黎以及法國西北部諸省,似乎即將重現蘭開斯特王朝二元君主國的盛景。然而這份協定並沒有什麽實際效用,亨利八世只是在1544年占領了布洛涅。即便英國在1588年失去了加萊這個最後的據點,英國王室仍繼續自稱“法蘭西國王(女王)”,直到1802年簽訂《亞眠條約》後才終止。

英國人對百年戰爭的唯一紀念就是貝爾納勛爵翻譯的弗魯瓦薩爾《編年史》和莎士比亞歷史劇,法國人則完全不同。英國幾乎沒受到什麽損失,而法國深受百年戰爭之苦——在法國北部和西部,任何一位本地歷史學者都會向遊客展示一座曾遭英國人洗劫的城堡或教堂。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從百年戰爭期間英國人在法國的戰鬥、圍攻、“騎行劫掠”、贖金勒索、搶奪、“保護費”、殺人放火等一系列行徑中,人們可以找到英法兩個民族間緊張關系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