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令人悲傷的消息” 14351450

我從法蘭西帶來損失、屠殺和挫折的不幸消息。

——莎士比亞《亨利六世》

就在這個星期三,我們聽說瑟堡陷落了,現在我們在諾曼底一寸土地都沒有了。

——《帕斯頓信劄》

1435年9月20日,距貝德福德去世還不到一個星期,查理七世與勃艮第公爵腓力簽訂了《阿拉斯協定》。腓力承認查理為法國國王,獲得馬孔、歐塞爾、蓬蒂厄,以及索姆河沿岸各城鎮、河岸以北的王室領地(這部分土地已被腓力占領)。查理結束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同盟關系,正式否認參與謀殺腓力的父親,並保證懲罰仍然在世的暗殺者。查理還同意為老公爵樹立一座紀念碑,並舉行安魂彌撒。實際上,查理拋棄了阿馬尼亞克派的殘余勢力。法蘭西將重新結為一體。此後查理又頒布一道法令,規定:任何使用“勃艮第派”或“阿馬尼亞克派”等字眼的人都將被施以烙鐵穿舌之刑。

此後發生的事實證明,簽署《阿拉斯協定》是勃艮第人犯下的巨大錯誤——這不僅意味著摧毀英法二元君主國,還將最終摧毀勃艮第。腓力公爵可能以為查理七世會比亨利六世更加依賴他。若他真是這樣想的話,那就失算了,因為查理實際上非常痛恨腓力。兩位勸說公爵拋棄英國人的謀士——尼古拉斯·羅蘭和安托瓦涅·德·克洛伊——毫無疑問收了查理的錢。總有一天,腓力會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讓自己唯一(合法)的兒子娶一位英國公主為妻。

英格蘭因腓力公爵的背叛而大受打擊。當亨利六世收到公爵的信件,發現腓力不再稱自己為“封君”時,他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在倫敦,暴民私刑處死了腓力的商人,唱著粗俗的歌譏諷這位“毫無信義、不守誓言的公爵”。博福特樞機主教等王室顧問非常清楚,英格蘭絕對無法在如此艱難的境地中繼續戰爭,卻不知如何結束戰爭又不會惹惱整個英格蘭——若放棄法國王位,英國本可以獲得諾曼底和吉耶納的全部主權,但亨利五世的固執與決絕讓這個選擇在道義上成為不可能。博福特的現實態度——佩魯瓦說他是“喜歡享樂的主教,最受貴族階級歡迎”——或許得到某些大貴族支持,但下院更支持主戰派領袖格洛斯特公爵。這位“好公爵漢弗萊”親切、有魅力,是倫敦暴民的寵兒。他雖然既輕浮又善變,卻也參加過阿金庫爾戰役,在占領諾曼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分別是“三位國王的兒子、兄弟和叔叔”(他如此稱呼自己),是王室血脈中最年長的成員和王位繼承人。貝德福德公爵死後,格洛斯特的地位更加穩固了。但在1435年,亨利六世年滿16歲親政,而他徹底被博福特控制。所以,盡管此後抗議聲音高漲,格洛斯特公爵對英格蘭的政策並無多大影響力。

繼承亨利五世和貝德福德事業的亨利六世是一位消瘦、笨拙、局促不安的青年,有一個尖尖的下巴和一雙悲哀、焦慮的眼睛,身體和精神都很脆弱。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充滿好意,溫順和藹,虔誠得像個聖人,如果能做一名默默無聞的修士,他可能會更開心。亨利六世厭惡暴力和酷刑,反對一切形式的流血和殺戮,沒人比他更不適合做一位中世紀末期的君主了。就算在和平年代,他也同樣沒有能力領導國家,因為他對政治或治國之道沒有絲毫概念。對於那些試圖幫助他治理國家的人來說,亨利六世只是個無用的累贅。

1435至1450年,在法國的英軍進行了長期的頑強抵抗。遭勃艮第人背棄後,英軍居然堅持了那麽長時間,實在是令人驚訝。法國直到統一後才將英國人徹底逐出“法蘭西島”,而當查理七世最終進入魯昂時,英國人已統治諾曼底達30年之久——這就好比“二戰”時德國人對法國的占領一直持續到1970年。英國人已將諾曼底和加萊視為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最終結局到來時,英國全境都受到極大震動,時任政府也因此倒台。百年戰爭本是王室間的爭鬥,最終卻演變為民族間的紛爭。

《阿拉斯協定》簽署後不久,英占法蘭西全境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起義。迪耶普、費康、阿夫勒爾失陷,阿爾克被戰火焚毀。1436年2月,裏什蒙騎士統帥與“奧爾良的私生子”、裏拉當元帥率5000人馬封鎖巴黎(當時還在英軍控制之下),同城內的勃艮第支持者取得聯系。巴黎又一次受到饑荒威脅。在復活節期間,威洛比勛爵——“巴黎市民”稱他為“威爾比閣下”(Sire de Huillebit)——所率的英國守備軍中有300人逃走,實力受到極大削弱,而巴黎民兵則拒絕為其守衛城墻。饑餓的巴黎人開始暴動,於4月13日放下梯子迎接敵軍。“奧爾良的私生子”挑選了一部分士兵進入城內,打開城門。這時英國弓箭手們已經擋不住敵人了,他們穿過空曠的街道,對著一扇扇緊閉的百葉窗射箭,試圖恐嚇巴黎人,卻發現道路被鎖鏈攔住,自己也暴露在炮火之下,只得同其余守備軍一起躲入巴士底獄。英國居民的房屋被砸開,物品被洗劫一空。裏什蒙騎士統帥撤換了巴黎高級官員,其他人則獲得寬赦。不久後,威洛比勛爵——一個參加過阿夫勒爾和阿金庫爾戰役的老將——獲準帶領其部下撤退,“從水路和陸路”前往魯昂。他是在一片嘲笑和噓聲中離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