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亨利五世和阿金庫爾 14131422

而且關於血腥殺戮的大兵,又粗暴又狠心,手上沾滿鮮血,肆無忌憚,黑了良心,像地獄一般大張著口,他們一定要四處橫行,把你們嬌艷的少女和初生的嬰兒像割草一般剪除凈盡。

——莎士比亞《亨利五世》

我們的國王向諾曼底前進,

帶著神恩和騎士精神之偉力;

上帝為他顯示奇跡,

英格蘭大聲呼喚叫喊:

“感謝上帝,

感謝上帝保佑英格蘭勝利!”

——《阿金庫爾頌歌》

在英國傳奇故事中,亨利五世是最英勇的一位國王。他是光榮的征服者,在阿金庫爾打敗了法國騎士,為自己的兒子贏得了法國王位。事實上,這位國王身上的很多特質讓他不那麽像個英雄。他與拿破侖和希特勒非常相像,只不過更有紳士風度、更具中世紀特色罷了。

亨利五世出生於蒙茅斯,是亨利四世的兒子、岡特的約翰的孫子。他於1413年3月繼承王位,時年25歲。莎士比亞把他描繪成一個少年時期不守規矩、喜歡縱情歡鬧的人,這可能確有幾分根據,但這位年輕的國王早已深諳治國之道。他以非常血腥的手段鎮壓了威爾士起義,還在父親生病時擔任禦前會議議長。他個子很高,身強力壯,沉重的盔甲對他來說就像一件輕飄飄的外套。他的頭發剪成時下在軍人中流行的布丁盆形,眼睛是棕色的,鼻子和臉都很長,容光煥發,總是表現得謙恭而疏離。他沒有情婦,至少在當國王期間一個都沒有。1415年,一位法國人在溫徹斯特見過亨利,覺得他不像個士兵,更像一位教士。毫無疑問,亨利的品位也與教士相仿,他喜歡閱讀,經常親自動筆寫信。他還資助聖樂演出,熱衷於神學和教會事務。在登基之前,亨利還積極參與鎮壓異端的活動。有一次他親自指揮燒死一名被禁錮在桶中的羅拉德派鐵匠。當這人開始尖聲慘叫時,亨利把他從桶裏拉出來,向他保證,若他改變信仰就能獲得一筆補償金。這名鐵匠(堅決否認聖餐變體論)拒絕改宗,隨後又被放入木桶裏燒死。

這位節儉的、清教徒一般的金雀花君主既專制又冷酷殘忍,卻也有一絲今天常說的“領袖魅力”,能使人真心效忠於他。莎士比亞認為他行止莊嚴,有些妄自尊大。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學家認為亨利“強硬、有控制欲、野心過分膨脹、頑固偏執、道貌岸然、自以為是”,卻也承認“總的來看,他毫無疑問是當時英國最偉大的人”。但在亨利的性格中,也有一些不那麽“英國”的特質。一位現代歷史學家(E. F. 雅各布)認為,亨利五世有些意大利式的特質,像埃斯特家族或岡察加家族的人;佩魯瓦則認為亨利“屬於意大利暴君的時代”。

亨利做事一心一意,表現出他內心的某種緊張感。這或許是因為他對王位的繼承權並非確鑿無疑,盡管他不願意,卻又總是不自覺地承認這一點。他是愛德華三世第三個兒子的後代,而馬奇伯爵是第二個兒子的女性支系後代。理查二世確實曾將一位馬奇伯爵排在繼承順位的前列,馬奇女伯爵的後代之後也將因自己的血統登上王位,建立了約克王朝。英國人都知道,金雀花王朝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也是源自一條女性支系。亨利本人十分自信,可以慷慨地把馬奇伯爵從監獄裏放出來,也可以將理查二世重新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華麗王墓裏,但這一絲疑問和不安感始終縈繞著他,使他有時近乎歇斯底裏地堅持行使自己的正當權利——尤其在法國,這非常不符合邏輯——還使他狂熱地相信,上帝就站在他這一邊。

無論如何,亨利五世必然要跨過海峽,向瓦盧瓦王朝發起進攻。他的父親亨利四世早就想這麽幹了,只是受制於國內事務和自身疾病而無法實現。但現在威爾士叛亂已經平定,這位年輕的英國國王自信可以解決國內一切麻煩。他毫不費力地粉碎了約翰·奧爾德斯卡爾爵士策劃的羅拉德派陰謀,把它扼殺在萌芽階段。他還阻擋了蘇格蘭人的入侵,並把國王詹姆士一世囚禁在倫敦塔裏。亨利或許認為,通過重啟英法戰爭,可以使英格蘭團結一心。最重要的是,法國此時仍處於持續混亂狀態,在阿馬尼亞克派和勃艮第派的鬥爭中四分五裂。對於任何一位野心勃勃的英國國王來說,這都是不可錯過的良機。

1413年,以阿馬尼亞克伯爵和法國騎士統帥阿爾布勒特的查理為首的阿馬尼亞克派控制了包括首都巴黎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勃艮第公爵約翰躲在自己的地盤裏生悶氣,而他的支持者在其他地區飽受迫害和屠殺。1414年初,一支勃艮第軍隊試圖奪回巴黎,但沒有成功。阿馬尼亞克派借此宣布將入侵勃艮第,廢黜公爵。雙方都與英國國王亨利五世進行了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