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狂熱與憎恨,混亂與延誤(第5/5頁)

丘吉爾意圖加快盟軍在意大利的行動。他希望利用海空優勢實施另一次兩棲登陸,登陸點選在了羅馬南部的安齊奧。這是他最後一次獨立進行戰略部署,整個計劃的關鍵之處在於調動大規模的兵力進行突然襲擊。然而,由於丘吉爾的參謀們需要在2月份把登陸艇轉移到別處。於是,盟軍在安齊奧的登陸行動在1月底就開始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時機,因為部隊還沒有從疲勞中恢復過來。所以,盡管行動初期進展順利,巡邏車甚至開到了羅馬,但是美軍指揮官約翰·盧卡斯極為謹慎,他總是在加固自己的陣地。隨後,德軍展開了猛烈的反撲。沼地遭到了水淹,蚊蟲大量滋生,對盟軍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德軍不停地轟炸盟軍的灘頭陣地,直到5月下旬,盟軍才沖破德軍防線。此時,卡西諾山一線也已被盟軍突破。在盟軍的作戰當中,虛榮心極大地阻礙了勝利的到來。突破德軍防線後,美國指揮官馬克·克拉克[229]沒有進一步向前,截斷德軍從卡西諾撤退的後路,而是開始攻打羅馬,以便比肩於艾森豪威爾[230]和巴頓的戰績。他甚至逮捕了違抗命令、同樣進兵羅馬的英國軍官。就這樣,德軍的7個師一路順風向東撤去,而盟軍對羅馬的攻擊卻曠日持久,其戰績完全無法媲美諾曼底戰役。盟軍在安齊奧登陸後,德軍最高統帥部取消了調派凱塞林的5個精銳師到歐洲西北部的計劃,這為盟軍進攻法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盟軍的代價也非常高昂。在攻取羅馬之前,盟軍傷亡4.3萬人,而原先駐守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德軍卻全身而退,繼續存在了一年多。總而言之,經過1942年底的大逆轉後,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直到1944年,中歐才遭受到致命的攻擊。如果盟軍不對意大利投入那麽多兵力,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的思維也不那麽狹窄,這一天或許能提早一年到來。

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
1943年,華沙猶太區的猶太人遭到圍捕。

[214] 位於荷蘭澤蘭省斯海爾德河口。

[215]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1880—1959),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1944年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曾任美國國務卿(1957—1949)和國防部長(1950—1951),他提出馬歇爾計劃,使歐洲經濟得到迅速恢復,並因此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16] 德國北部石荷州。

[217] 亞瑟·哈裏斯(Arthur Harris,1892—1984),英國空軍將領,主張轟炸機制勝論,1943年晉升為空軍元帥。

[218] 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又稱所羅門海。

[219] 切斯特·尼米茲(Chester Nimitz,1885—1966),美國海軍將領,1944年晉升為海軍五星上將。

[220] 越過難以攻占的島嶼,圍而不打,將其困死,而非逐一奪取的戰術,此舉大大加快了盟軍奪島的進度。

[221] 瑞典首都。在“二戰”中,瑞典雖然宣稱自己是中立國,但對德國提供了很多幫助。

[222] 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ttorio Emanuele,1869—1947),意大利國王(1900—1946)。

[223] 即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又稱薩羅共和國,1945年4月25日滅亡。

[224] 意大利面積最大的湖泊,位於意大利北部。

[225] 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

[226] 意大利東南部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海軍基地。

[227]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1960),德軍將領,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的德軍部隊,1940年晉升為空軍元帥。

[228] 意大利中部沼澤。

[229] 馬克·克拉克(Mark Clark,1896—1984),美軍將領,1945年晉升為陸軍四星上將。

[230]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美國軍事家、政治家,“二戰”中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45年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後來任美國第34任總統(1953—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