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狂熱與憎恨,混亂與延誤

第三帝國的最終滅亡已經變得清晰起來。受困於斯大林格勒的德軍有2/3戰死,剩下的9萬俘虜在冰天雪地中被關進了食不果腹的集中營。德國人,尤其是中央集團軍群的軍官,考慮幹掉希特勒,有一兩次差點成功。不過到了現在,戰爭的滾滾車輪已經無法停止,德國民眾已經走火入魔。希特勒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和平”二字,很多德國人因為質疑“最終的勝利”而被處決。在這樣的情況下,西線盟軍將如何應對呢?1943年3月,就在保盧斯於斯大林格勒投降前後,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進行了會面。此刻,他們必須計劃如何與剛剛取得勝利的蘇聯紅軍進行合作。斯大林一直希望盡快開辟第二戰場,他對丘吉爾的一再推諉表示很不滿意。終於,在1942年8月的莫斯科,年邁的丘吉爾終於按捺不住,對斯大林激動地表示,當時英國根本沒有多少陸軍,為什麽希特勒沒有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入侵不列顛群島?原因就在於,跨越海峽實施兩棲登陸作戰是非常困難的。在英國歷史上,自從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之後,英國只被入侵過一次。那是在1688年,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攻入英國。不過,威廉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英國已經發生政變,反對國王的一方站在了威廉的一邊。此外,英國也很少入侵西歐,有的入侵類似鬧劇,比如1809年,英軍遠征瓦爾赫倫島[214]。

盡管如此,斯大林還是對的。盟軍本可以在1943年實施登陸。而且美國人(尤其是誠實正直而又見解深刻的喬治·馬歇爾[215])也這麽認為。但是在卡薩布蘭卡,盟軍還沒有作好準備。英國在軍事方面占據上風,他們不僅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能夠擺出事實和數據,而且口才也技高一籌,最終說服了美國人。如果能迅速拿下突尼斯,盟軍還有時間發起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戰鬥。然而,盟軍在突尼斯的戰事並不順利,直到5月中旬才肅清了占據突尼斯的德軍。於是,一支大部隊連同所需的一切物資就這樣部署在了意大利南部的北非海岸。英國人(或者說大多數英國人)更傾向於入侵西西裏島,而美國人(或者說大多數美國人)更傾向於進攻其他地點。不過,英國人最終贏得了這場爭論,這一點確定了未來戰爭的走向。

事實上,大多數英國人都極力避免西線再次發生戰鬥,1916年和1940年的戰鬥令他們心驚膽戰。由於多次被德國陸軍擊敗,英國人知道自己的優勢並不在陸地,而是在空中和海洋。英國在飛機制造方面已經超越了德國,而且英國人對自己實施空中轟炸的能力充滿了信心,他們甚至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負責實施戰略轟炸的機構——轟炸機司令部。奇怪的是,這一信心卻使西線的戰事呈現出了1916年時的特征——一次行動失敗後,參戰國投入更大的力量進行第2次行動,再次遭遇失敗後,參戰國繼續投入更大的力量進行第3次行動。空戰在英國的戰時經濟中占據了顯著的位置。一架轟炸機包含50萬個部件,需要精密的制造和精細的保養。英國將1/3的戰時經濟投入到了各種飛機的設計和制造當中,獨創性的發明和改進使轟炸機的作戰效率比1941年顯著提升。在英國,很少有人反對利用轟炸機發動進攻,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英國人只考慮用轟炸機來回擊挑起戰事的德國人。

到1945年,仰頭望天的中歐民眾已經習慣了有時多達幾百架飛機掠過頭頂,這些銀白色的轟炸機滿載了用來摧毀城市和村鎮的燃燒彈和高爆炸彈。不過,這種轟炸行動在1942年和1943年就已經開始了。德國空軍在設計之初就是用來協助地面部隊作戰的,而且他們已經在波蘭戰役和隨後的荷蘭戰役中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對鹿特丹的轟炸,以此來保護德軍自身。在轟炸軍事目標的過程中,出錯是無法避免的,於是就產生了“附帶損害”。德國空軍在轟炸英國的行動中就犯過類似的錯誤,導致英國皇家空軍進行了反擊。過後,希特勒也對英國實施了反擊。德國人在報紙上發布了一條誇大其詞的新聞,宣布他們已經在24小時內向倫敦投下了超過90萬噸的炸彈。德國空軍對英國的轟炸一直持續到1941年的春天。作為反擊,英國皇家空軍在1940年12月16日空襲了德國城市曼海姆,來制造恐慌情緒。英國表示,這次行動是為了報復德國在1940年9月和11月對南安普敦港和考文垂所進行的轟炸。不過,這次行動只造成了輕微的破壞,不僅轟炸機迷失了方向,而且投彈本身毫無精確性可言。在隨後的1942年4月,英國人找到了更容易攻擊的目標,他們竟然空襲了歷史悠久、風景如畫的森林小城呂貝克[216]。於是,英國正式宣布,之所以采取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集中力量打擊敵國民眾,尤其是工人的士氣”。在對萊茵蘭地區主要城市科隆進行的“千機轟炸”行動中,英國皇家空軍運用了新戰術,毀壞了1.2萬幢房屋,但是只造成400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