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蘇聯反擊(第5/6頁)

朱可夫的意圖是在德軍A集團軍群撤出北高加索地區前將其圍困。在任何情況下,這一大規模的撤退都是極難成功的。希特勒希望德軍至少能守住邁科普,但他真正想要實現的是守住羅斯托夫,同時重組包括克萊斯特第一裝甲集團軍在內的頓河集團軍群[210]。現在,這兩支部隊都必須向後撤退。他們試圖撤出自己的重型裝備,但是沒能完全實現。此外,德軍在後撤中還實施了“焦土政策”。這兩支德軍部隊的20個師(40萬人)即將退至亞速海南岸的塔曼半島。截至2月上旬,撤退已經基本完成。他們在冰天雪地裏撤退了大約500多公裏,途中也沒有飛機進行掩護。撤出的部隊經由克裏米亞半島與曼施坦因會合,進入了頓河中部防線。先前,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所指揮的德軍B集團軍群防守著320公裏長的戰線,斯大林格勒內的德軍投降後,他們幾乎派不出部隊來保護曼施坦因的北翼。德軍放棄了沃羅涅日橋頭堡,但不放棄頓涅茨盆地。因為,如果失去了頓涅茨盆地的資源,德軍的新型坦克計劃就將無以為繼。1月底,曼施坦因西側所面臨的威脅十分嚴重,於是,他從東部戰線抽調了快速機動部隊來加強哈爾科夫的防禦。當時,蘇軍已經於2月初攻占了西部的庫爾斯克[211],並且對南部160公裏處的哈爾科夫形成了威脅。希特勒已經調來了黨衛軍裝甲部隊,但是直到2月9日,德軍的總體形勢依然嚴峻。隨著別爾哥羅德和伊久姆相繼陷落,黨衛軍裝甲部隊指揮官違抗了希特勒的軍令,以便使部隊逃出蘇軍的鉗形包圍。2月16日,黨衛軍裝甲部隊從哈爾科夫撤退。

斯特勒通常只命令他的將軍們死守,但是這一次,形勢非常危急,曼施坦因必須靈活應對。在第聶伯河一線,德軍的兩個集團軍群之間拉開了一個巨大的空隙,而蘇軍正來勢洶洶,他們重新奪回了哈爾科夫,此時正高歌猛進,把補給線遠遠地甩在了身後。曼施坦因對撤回到塔曼半島的德軍進行了重組,黨衛軍增援部隊也趕來會合。但是,蘇軍卻把德軍的這些調動判斷為撤退。隨後,在充分的準備後,德國第一裝甲集團軍(抽調自克裏米亞半島)向西北方向攻打了蘇軍的側翼和後方,德軍不但奪回了哈爾科夫,而且在3月上旬重新恢復了頓涅茨防線。在這期間,第四航空隊的近千架飛機每天出動飛機1 000架次,非常高效。此時的戰場形勢很像1942年5月時的情形。哈爾科夫的再度易手也證明,只要組織得當,德軍仍然擁有強大的戰鬥力。隨後,德軍再一次攻占了頓涅茨河沿岸的別爾哥羅德地區。

在北部和中部戰場,雙方的戰鬥也仍然在繼續。在拉多加湖南岸的施呂瑟爾堡,德軍繼續威脅剩余的列寧格勒補給線。這裏時常爆發小規模的斯大林格勒式的戰鬥,其殘酷性嚴峻地考驗著雙方將士的毅力。不過最重要的是,蘇軍在1943年1月突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此時,蘇聯人已經在拉多加湖架設了輸油管道,低溫使湖面凍結,可以作為道路使用。在夏季,列寧格勒東部的蘇軍沃爾霍夫前線是一片澤國。蘇聯紅軍對施呂瑟爾堡附近的狹長地帶展開了進攻,而德軍則固守拉多加湖南岸一線,把即將解圍列寧格勒的蘇軍擋在東側。該部德軍遭到圍困,但希特勒不允許他們撤退。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已經沒有了預備隊,因為它的南翼也發生了戰鬥。那裏是狹長的德米揚斯克突出部,從早先進攻莫斯科開始,這裏就一直處在德軍控制之下,並對雷賓斯克[212]形成威脅。雷賓斯克有一座巨大的水庫,負責為莫斯科供水。隨後,德軍放棄了已經暴露的傑米揚斯克陣地,不過,他們在地域更為廣闊的勒熱夫陣地堅守了兩個月。在列寧格勒被圍506天後,蘇軍終於開辟了一條通往列寧格勒的路上交通線,盡管它只有13公裏,而且貫穿其中的部分鐵路線還處在德軍炮火的覆蓋下。東部前線再一次陷入了僵局。假如盟軍早一年在法國登陸,而不是等到1944年,那麽盟軍是否也能早一年勝券在握呢?

狂熱與憎恨,混亂與延誤
1942年6月,在中途島[213]海戰中的美國海軍“無畏”式俯沖轟炸機。

[200] 位於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河匯入裏海處。

[201] 1942年德國國防軍在蘇聯南部的戰略性進攻。是巴巴羅薩行動的延續。

[202] 俄羅斯列寧格勒東部城市。

[203] 烏克蘭中西部城市。

[204] 即今天的伏爾加格勒。

[205] 戴維·格蘭斯(David Glantz,1942—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

[206] 瓦爾特·莫德爾(Walter Model,1891—1945),德軍將領,擅長防禦作戰,1944年晉升為陸軍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