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個外交和約,於1918年2月9日淩晨在白俄羅斯城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Brest-Litovsk)簽訂。整個談判過程都被記錄了下來。為簽訂這份和約而進行的各項談判確實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在一處豪宅大廳中(這裏曾是一位俄國官員的俱樂部),端坐著德國的代表和他們的同盟者:巴伐利亞的利奧波德國王,身著陸軍元帥制服的奧匈帝國皇帝的女婿,一群打著黑領結、向後斜靠著、做出一副屈尊俯就樣子的中歐貴族們,一位土耳其帕夏[8]和一位保加利亞上校。他們的對面則坐著一個新興國家的代表們,這個國家不久後被稱為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除了幾位猶太知識分子之外,還有其他各色人等,其中就有比岑科夫人(Madame Bitsenko),她曾因行刺一位地方行政長官而被囚禁在西伯利亞的一座監獄中,最近剛剛獲釋歸來。還有一位是“農民代表”,他是最後一刻才在俄國首都街頭被找到的,他是非常有用的擺設(這樣你就能理解他為什麽一直醉醺醺的)。還有許多沙俄舊體制中的俄羅斯人,包括一位海軍上將和一些軍事參謀,把他們一起帶來是因為他們了解結束戰爭和撤離前線的技術細節(有一位是玩弄黑色幽默的行家裏手,他還堅持寫日記)。在布列斯特,他們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便於拍攝。當然,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和平。“一戰”已進行了將近4年,造成了數百萬人的傷亡,並摧毀了1914年戰爭爆發前這個世界最值得驕傲的創造——歐洲文明。戰爭還摧毀了沙皇俄國:布爾什維克已在1917年11月以革命的方式逐步地接管了政權,他們承諾要實現和平。現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他們在德國人的口述下得到了和平。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9]的條款極為高明。德國人沒有占領太多領土,他們所做的,是指明俄國西部和高加索地區的各民族現在可以自由地宣布獨立。這一結果使當時劃定的邊界與今天各國的邊界十分相似。巴爾幹半島各國和高加索地區各國(還包括芬蘭)都在陰影籠罩下誕生了。從中歐延伸到伏爾加河的最重大的問題是烏克蘭。這裏擁有4 000萬人口和沙皇俄國3/4的煤鐵資源。在布列斯特,德國人就是和烏克蘭的代表們(一些不修邊幅的大學畢業生和一兩個投機銀行家,他們不說烏克蘭語,而且正如福樓拜對這類人的評價那樣,被人家賣了還幫人家數錢)於2月9日簽署了那份被拍攝下來的和約,布爾什維克的代表隨後於3月3日也在該和約上簽字。擁有烏克蘭,俄羅斯就像美國;而沒了烏克蘭,它就像加拿大——大部分地區都是冰雪而已。《布列斯特和約》提到的那些國家,在蘇聯解體的時候又都重新獲得了獨立。在1918年時,它們是德國的衛星國,烏拉赫(Urach)公爵[10]成為了立陶宛的“大公明道加斯二世(Mindaugas II)[11]”;而黑森伯爵當時也準備前往芬蘭出任國王。在今天,德國在所有這些國家中都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但與“一戰”時相比,卻存在巨大不同:回想那個時候,德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世界帝國;可現在,它卻沒有展現出那樣的意願。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要使德國自信地承擔起它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倒是有些困難。如今,通用的語言是英語,而非德語。但是在1918年,每個人都理所當然地不得不講德語。現代歐洲是《布列斯特和約》的人性尊嚴的再現,雖然我們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英美對德國的占領後才實現了這一切。

對於歐洲的德國時代,有許多重要事情要加以說明。1871年,在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德國打敗法國,崛起成為最強大的霸權國家,並把法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在1914年,柏林成為了當時的雅典,成為了一個可以在那裏學到任何重要東西的地方,比如物理學、哲學、音樂和工程學(那個時代具有紀念價值的所有單位術語“赫茲”、“倫琴”、“馬赫”和“狄塞爾”等,以及築造起現代世界的那些發現,都出自德國)。1914年宣布參戰的英國內閣中有3名成員曾在德國的大學讀書,其中的陸軍大臣還曾翻譯過叔本華的作品。在《布列斯特和約》談判的前前後後,德國人遇到的許多俄籍猶太裔布爾什維克的情況也是一樣。德國化學家和工程師的巧思妙想可謂無窮無盡,就在那到處都是崎嶇山路的意大利戰線上[12],同盟國的軍隊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費迪南德·保時捷[13]發明了四輪驅動的汽車,同盟國的軍隊因而能夠應對不平的山路。1914年,工業發達的薩克森王國,也就是魯爾區,煙囪林立,與過去英國的一些城市,特別是曼徹斯特一模一樣。當然,正像丘吉爾所承認的那樣,德國確實創造了驚人的戰爭成果,由於取得了像1917年進攻意軍的卡波雷托戰役(Battle of Caporetto)[14]、1918年進攻英軍的三月攻勢(March Offensive)[15]這樣的勝利,它所展現出的精氣神,是協約國方面步履沉重的士兵們完全無法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