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貢獻(第3/3頁)

第六,修昔底德的文字表達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敘述客觀冷靜,生動而真實。他本人是一位有實際經驗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敘述一場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的場面,或者在敘述扣人心弦的戰爭場面時,顯得遊刃有余,給讀者以親臨其境之感。例如在敘述科基拉的流血沖突(III. 69—81),在敘述雅典民眾拆毀“四百人”政府在比雷埃夫斯所構築的城墻時(VIII. 94—95),都展示了政治鬥爭中緊張而慘烈的場面;在描寫雅典人和敘拉古人在大港中進行最後決戰時(VII. 60—72),把雙方將士的心理狀態和殊死搏殺的場面有機結合起來,使讀者如親臨其境,呼吸與共。

修昔底德還善於運用對比法,使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在他的筆下變得清晰可辨,一目了然。例如伯裏克利在戰爭爆發前夕,把雅典人的資源和拉棲代夢人的資源加以對比(I. 139—144);在著名的葬禮演說中,他把雅典人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與斯巴達人的加以對比(II. 37—42);他借科林斯人之口,把斯巴達人的保守怠惰與雅典人的冒險進取的特點加以對比(I. 68—71)。修昔底德還避免了同時代的一些文學家和修辭學家為使文字更加優美而過於計較字句的對偶和結構的平衡的缺點,他常常能夠從大處著眼,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例如,他先寫伯裏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慷慨陳詞,謳歌雅典的光輝燦爛,接著就是雅典瘟疫肆虐,死亡枕藉(II. 35—58);先講雅典的西西裏遠征軍開拔時盛況空前、氣沖霄漢,接著就是數萬將士一敗塗地、死亡過半(VI. 30 —31;VII. 36—87)。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演說詞的運用是修昔底德著作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據統計,這些演說詞總共141篇,約占其著作篇幅的四分之一。修昔底德寫道,“在這部歷史著作中,我援引了一些演說詞,有一些是在戰爭開始之前發表的,有些是在戰爭期間發表的。有些演說詞是我親耳聽到的,有些是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無論如何,單憑一個人的記憶是很難逐字逐句地記載下來的。我的習慣是這樣的:一方面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各種場合所要求說的話,另一方面當然要盡可能保持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I. 22.1)。這就是說,有些演說詞是他親自聽到的,如伯裏克利的葬禮演說;有些可能是他聽別人說的,如在拉棲代夢同盟大會上科林斯人、雅典人以及阿奇達姆斯的演說詞;有些是他根本不可能聽到的,如赫摩克拉特斯在革拉會議上的演說詞。修昔底德巧妙地運用這些歷史人物親口說出的言辭來說明他們行動的背景和動機,其作用正如雅典悲劇中的合唱隊的作用一樣。[40]修昔底德的這種表現手法很明顯地是受到悲劇創作的影響。

最後,在史書編撰體例上,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較之希羅多德的《歷史》更加完善和準確,這種以年代為主線的歷史敘事體的編撰體例,以及注重政治和軍事的撰史傳統的確立,對後世歐美史學的發展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