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巴爾幹火藥桶

1

雅爾塔會議上圍繞著波蘭問題的爭論,只是戲劇性地渲染了歐洲所有解放國家面臨的一個問題,而其中局勢最為嚴重的一處,是巴爾幹。1944年春天,俄國人有三條強大的戰線出人意料地沖入了烏克蘭,一周之內,征服巴爾幹對於他們來說簡直便如探囊取物。

這不僅讓希特勒驚慌失措,同樣也在丘吉爾的耳邊敲響了警鐘,因為丘吉爾一直認為巴爾幹是戰後歐洲穩定的基石。稍後,蘇聯發照會給英美兩國,允諾不會通過武力改變羅馬尼亞現存的社會體系——這是紅軍前進路上的第一個巴爾幹國家。然而,丘吉爾卻仍然認為,斯大林在秘密計劃布爾什維克化整個東南歐。因此,他要求艾登就東西方之間關於巴爾幹的“尖銳分歧”為內閣起草一份文件。“一般而言,”丘吉爾在給艾登的備忘錄中說,“問題是,我們是否打算默許巴爾幹的共產主義化?”如果不,“……一旦戰況允許,我們就應該十分明確地向他們提出來。”

與此同時,丘吉爾覺得,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阻止俄國人,因此,他想與斯大林簽訂協議,把巴爾幹分成幾個勢力範圍——比如,讓俄國控制羅馬尼亞,而讓英國控制希臘。困難在於,僅僅考慮一下這種“買賣”,就會在道德上冒犯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1)以及其他很多美國人。至於羅斯福,他也強烈反對讓美國背上戰後歐洲重建的沉重包袱,尤其是巴爾幹。“在三千五百英裏之外,或者更遠的地方,我們不應該承擔任務。”他寫信給斯退丁紐斯說,“這無疑應該是英國的任務,英國人遠比我們對其更感興趣。”

他同樣坦率地把這些想法清楚地告訴了丘吉爾。他發電報給丘吉爾,說自己反對將巴爾幹分成幾個勢力範圍,並提醒他,美國永遠都不會使用軍事力量或任何其他力量,以求在東南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1944年8月底,在紅軍粉碎了德國與羅馬尼亞的最後一道防線後,米哈伊國王(2)解散了安東內斯庫(3)政府,並且要求結束對抗。一個由保守黨人、社會主義者和共產黨人組成的聯合政府建立了。但是,幾天之後,停戰協定簽署了,它規定將羅馬尼亞交由蘇聯最高統帥部直接管轄,這樣,聯合政府的存在就沒有什麽意義了。大使哈裏曼告訴華盛頓,這立刻讓蘇聯得以對羅馬尼亞進行治安控制,並且最終進行政治控制。國務院告訴哈裏曼,他可以提出抗議。然而,這一抗議和英國方面提出的類似的抗議,對斯大林所起的作用就如石沉大海一般。幾周之後,布加勒斯特(4)的西方觀察家開始報道說,羅馬尼亞正日益向共產主義靠攏。

保加利亞的情況是同一主題的另一變奏曲。盡管該國政府從未對俄宣戰,但是,保加利亞軍隊卻一直幫助希特勒控制巴爾幹。羅馬尼亞被征服之後,紅軍便隨即推進到了保加利亞邊境。保加利亞內閣迅速倒台,新內閣宣布廢除與希特勒簽訂的允諾無條件中立的協定。但是,斯大林對此並不滿足。他命令自己的部隊越過邊界。這是一場沒有流血的征服。保加利亞人不僅熱情地歡迎紅軍,還成立了一個代表很多黨派,包括共產黨在內的新的聯合政府。和在羅馬尼亞一樣,紅軍取得了絕對的控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共產黨人的權力越來越大,這種聯合同樣變得形同虛設。

2

紅軍的下一個目標是南斯拉夫。該國反希特勒戰鬥的領導人是一位共產黨人。世界第一的共產黨人(5)討厭他,懷疑他,而世界第一的民主黨人(6)卻贊賞他,認可他。對於斯大林來說,鐵托是一個自我本位的暴發戶;而對丘吉爾來說,他是一位發動了反希特勒的愛國戰爭的英勇戰士。

南斯拉夫的問題和其他任何巴爾幹國家的都不相同。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為創建的一個王國,由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和斯洛文尼亞組成。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政府與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簽訂了一項條約,三國共同遵循希特勒的歐洲新秩序。憤怒的人民自發地揭竿而起,兩天之後,一隊空軍軍官逮捕了攝政王保羅親王和他的首相,隨後成立了愛國政府。第一次聽說這場政變時,希特勒心中還有所懷疑。當確信這是事實之後,他命令入侵南斯拉夫。幾天之後,轟炸機重擊了貝爾格萊德,而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和意大利的軍隊則從幾個方向同時發動了進攻。十二天之後,南斯拉夫舉手投降,隨後被勝利者們瓜分了。

此後兩個月裏,南斯拉夫只有一些零星的抵抗,直到希特勒對俄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時,共產國際發電報給南斯拉夫共產黨總書記約瑟普·布羅茲。電報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