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面戰爭,還是有限戰爭(第4/12頁)

1月25日,李奇微又發起了“霹靂行動”。李奇微集中5個軍16個師3個旅一個空降團共23萬兵力,全線發起攻進擊。他吸取了過去失敗的經驗,采用美軍和南朝鮮軍混合編隊,由美軍擔任主要突擊力量,互相靠攏,穩紮穩打的戰法,以漢城為主要攻擊方向。目的是重占漢城,將中朝軍隊壓回到三八線以北。

2 與金日成的會談

蘇聯駐朝鮮大使要求迅速追擊敵人;金日成提議縮短休整時間,繼續南進。但敵人明明是在引誘我軍南下,我們怎麽能硬往敵人設下的圈套裏鉆呢?

1951年1月8日,朝鮮北部白雪皚皚,朔風怒吼。

成川郡君子裏志願軍司令部,彭德懷接到柴軍武的電報:金首相擬10日晚赴彭總處商談爾後作戰問題。金日成認為部隊休整時間不宜過長,有一個月即足,若時間過長,待河川化冰後,增加部隊運動困難。

彭德懷看著柴軍武的電報,當天與蘇聯駐朝鮮大使拉佐瓦耶夫的爭論歷歷在目……

拉佐瓦耶夫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向日本關東軍進攻時,進入朝鮮的蘇軍集團軍司令員,蘇軍撤回國後,他即改任為蘇聯駐朝鮮大使,實際上是朝鮮人民軍總顧問。當拉佐瓦耶夫得知彭德懷下達結束第三次戰役的命令時,立即與彭德懷會晤,指責道:

“哪有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的?哪有這樣的司令員?”

彭德懷冷靜地回答道:“經過三次戰役,我軍傷亡很大,兵員不足,現已很疲勞,又沒有制空權,後方供應上不去。敵人是摩托化,我軍是兩條腿,這怎麽能夠追上敵人呢?而且如果再將敵人壓縮到朝鮮半島東南角,敵人集中了,又有洛東江阻隔,更不利於我軍殲滅敵人。”

“殲滅不了敵人,我們多占領一些地方也是好的。”拉佐瓦耶夫不服地說。

“殲滅不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占領了地方也保不住,地方還會被敵人奪過去的。因為我軍並不占優勢,又是疲勞之師,後方空虛,供應也補給不上,增援部隊還上不來。”彭德懷反駁道。

“只要我們繼續追擊,不給敵人喘息時間。敵人肯定會繼續敗退。敵人為避免被殲滅,肯定會撤出朝鮮。”

“敵人是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來侵略朝鮮的,因此肯定不會輕易撤出朝鮮的。你們說,敵人肯定會退出朝鮮,那麽就讓敵人自動退出,這對美國來說,不是可以留一點面子嗎?這比逼著敵人退出不是更好一些嗎?何況依我軍現在的情況,也不可能逼迫敵人退出朝鮮。”

入朝以後,彭德懷襟懷坦白,處處以身作則,對金日成等朝鮮領導同志和蘇聯顧問謙遜禮讓。中、蘇、朝三方之間相敬如賓。但是,在作戰問題上,中、蘇、朝三方之間曾經產生過分歧和爭論。

第一次戰役後,中、蘇、朝發生了第一次爭論。爭論的焦點“是關於采取誘敵深入呢,還是采取乘勝追擊的戰術”。彭德懷進行了耐心的說服,終於使蘇聯顧問和朝鮮同志接受了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

彭德懷後來回憶說:“第一次戰役是在志願軍不意之中與美李軍遭遇,我們利用了志願軍(人民解放軍)特有的靈活機動,在北鎮、雲山地區消滅了李承晚偽軍一部。敵人利用機械化迅速退集清川江左岸,並在新安州、價川地區構築野戰工事,嚴陣固守。當時,敵人技術裝備比我軍是占絕對優勢的,我軍如果采取粗魯的強攻,是毫無取勝把握的,而且很有可能打敗仗。我們當時采取了故意示弱,縱敵驕傲和誘敵深入的戰術……這是當時進行第二次戰役唯一正確的戰術方針……但是朝鮮領導同志,當時不同意我們這個作戰方針,他們當時忽視了敵優我弱的具體條件,主張乘勝追擊。我們當時如果不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同意他們的意見,那是肯定不會取得第二次戰役那樣大的勝利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連戰告捷,取得了第一、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在此期間,朝鮮人民軍隔在三八線以南的部隊逐漸收攏,並補充了大量的兵員,至1950年11月中旬,人民軍在北朝鮮地區的部隊已有4個軍團,計17個師另兩個旅兩個團,共16.8萬人。另外,留在敵人後方進行戰鬥的第2軍團有一個師另一個旅一個團。其中,人民軍第1軍團4個師計4萬人已投入一線作戰。人民軍剛剛恢復戰鬥力,情緒很高,積極要求參戰。

這時,志願軍在朝鮮參戰的部隊共有9個軍30個師,共38萬余人。中朝一線作戰的部隊共計42萬余人。從11月份開始,蘇聯防空軍部分部隊出動到鴨綠江的上空作戰。此外,朝鮮人民軍尚有一部分空軍可參加作戰,志願軍空軍也將參加實戰練習。於是,中、朝、蘇三方作戰部隊的協調指揮成了作戰中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