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8頁)

這兩種兵器相互補充,化學大大增強了炸彈的威力,又提供了威力更大的毒氣,甚至,細菌學給我們帶來了更可怕的生物武器。試想一下:一個國家,用細菌學家來讓敵國暴發疫情,而本國卻不感染,這是一個多麽可怕的事情。這樣,空軍就不單單是用炸彈對敵國領土進行轟炸,還可以投擲化學炸彈、生物炸彈來徹底摧毀整個敵國。

我們回顧一下這些新型武器,就會注意到,一戰的經驗只是個起點,而且很快就會被淘汰。它不能作為國防的基石,我們必須著眼於未來。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我們今後要使用的這些新型武器,恰恰就是德國被迫使用的。協約國強迫德國解除武裝,廢除常備軍,但問題是:它會就此安分守己地接受這種劣勢地位嗎?它不會迫於需要去尋求新武器來代替現在禁止它使用的舊武器,用它來復仇嗎?我們必須看到,德國在化學—細菌學和機械學這兩個學科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了。這個苗頭說明,德國人肯定會以他們的嚴謹態度來研究這些新式兵器。由於德國人肯定會在地下實驗室秘密進行這項工作,那些外國的裁軍監督人員,也必將是白費力氣。

我們姑且不管德國人做了什麽,或者不做什麽,那些新式兵器的價值,我們是無論如何不能忽視的,我們也不能否定它們在國防中的利用價值,我們要客觀地評價這些兵器的作用,就必須徹底地了解它的利用價值,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新的可能

只要人類還是被束縛在地球表面上,就必須要習慣地球表面的條件。戰爭需要軍隊進行廣闊運動,決定戰鬥的關鍵,就是地形。坎坷的路面,各種障礙物,都會給固態物體的運動造成困難。所以最快的運動方式就是,采用阻力最小的路線,當然,在艱苦地區就只有通過費時費力的勞動去克服障礙。一切道路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容易通過的、難以通過的和無法通過的。

而海洋則恰恰相反,海平面到處都一樣,到處都可以自由航行。但事實上卻不太可能,因為有海岸線的限制,除非你在同一海岸線航行,或者按照外國人規行的航線航行。

戰爭是兩個或以上敵對勢力的沖突,某一方企圖占領一部分地球,另一方則反抗這種占領,雙方在必要時動用武力,戰爭就爆發了。

主動攻擊的一方,當然最希望沿最少抵抗、路況最好的路線前進。防守方則是沿敵人前進方向進行阻擋,為了更加方便地阻擋敵軍,它肯定要充分利用對自己有利的地形,或者在最難行軍的路上部署部隊。這種天然形成的障礙物是無法改變的,地球上各區域的自然條件也是固定不變的,於是,富饒肥沃的地方就會引起別人的貪欲,這樣,有些地方注定就是修羅屠場。

既然戰爭只能在地球表面上進行,部隊就只好沿著既定路線行軍作戰。為了取得勝利,或者為了奪取引起貪欲的土地,就必須突破對方的防線並且打敗它。因為現代戰爭需要投入越來越多的力量,要保證自己不受侵略,隨著戰爭持續,交戰雙方甚至多方,就要將部隊不斷延伸下去,直到像一戰那樣,戰線實際上已經蔓延到整個戰場,這樣就把各方軍隊的所有道路都給堵死了。

在大後方或者地面武器的最大射程之外,身為後方的平民,他們並不直接接觸戰爭。由於敵人並不能威脅到這個距離以外的人民,所以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多大改變。

戰場是有嚴格作戰半徑的,部隊和平民之間有很明顯的差異。為了讓平民適應戰時需要,國家僅僅對他們稍加組織而已。甚至說,在軍事法庭上,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是有嚴格區分的。所以,雖然一戰很明顯地影響了很多國家,但實際上卻沒多少人真正參戰。大部分人其實仍然在和平安全的情況下上班,為少部分人提供戰爭用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如果不能突破敵軍防線,就無法進一步進入敵人的領土。

不過這種情況已經成為歷史,空軍可以繞過敵人的防線,直接攻擊敵人的大後方。

飛機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它可以短期內在任何地方往返飛行。對此,地球表面的人和物品是無能為力的,一個平面設備,將無法阻擋一個三維立體的武器,以前那些影響戰爭特性的因素都已經失效。

由於出現了飛機這種新式武器,作戰範圍就不再僅僅是地面火炮的最遠射程,而是交戰雙方整個陸地和海洋範圍。安全區將不復存在,作戰單位也不僅僅是戰鬥人員了,整個國家都變成了戰場,所有人員都成了戰鬥人員,所有人在空襲中都將暴露無遺。軍人和平民無法區分,陸地和海洋上的防禦設施再也無法保護大後方,甚至陸軍和海軍的勝利也不能阻止本國遭遇敵軍空襲,除非可以占領敵國,破壞敵軍的航空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