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內容提要

本卷所論述的是戰術和戰略,這部分內容對中世紀的兵事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論述了有關預備隊的使用問題,並認為這是斯巴達人所創造的戰法,後來羅馬人從斯巴達人那裏引進過來。“安排一部分兵力作預備隊,比起把部隊的正面布列得太寬要強得多”。

作者還談了合圍追擊的問題,地形問題。“得地利之便,比起勇敢無畏更加有利。”對敵人的估計一定要慎之又慎。“了解敵人的特點以及他們的主力軍軍官的特點,至關重要。要摸清他們的性格是急躁輕率還是小心謹慎,是富於冒險還是畏首畏尾,他們作戰是憑老謀深算降敵還是靠碰運氣取勝。”

據古文獻記載,在馬其頓人之前,稱霸世界的是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當然,我們都知道,雅典人不但精於武事,而且在其他各種技藝方面也都遙遙領先;斯巴達人則僅限於對戰爭備加關注。

不過,歷史學家認為,正是他們先從作戰經驗中得出某些結論,並將其編著成書的。在當時,人們認為,軍事不過是英勇無畏,在某種程度上再加上機遇;可是,斯巴達人卻主張重視作戰經驗,強調深入研究訓練和戰術問題。

他們提升兵法教官的地位,稱之為戰術家,讓他們訓練年輕人,教他們作戰實踐和使用兵器的各種方法。這可真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奇人!斯巴達人希望研究的是具有關鍵意義的戰法,舍此其他戰法均不存在。

羅馬人正是以他們所定的準則為依據的,羅馬人不但在實踐中運用這些作戰法規,而且按照自己的理論著書立說。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皇帝陛下,您要求我盡可能言簡意賅地將那些散見於許多軍事作家的繁多書卷中的內容敘述出來。我認為,一字字地細讀讓人厭煩,但是瀏覽群書卻又只能一知半解,實在得不出一個完整的理念。

在作戰中,拉西第夢人運用戰術獲得了什麽樣的戰果是不用多說的,我們在這裏以克桑提普斯為例做一下說明。它單槍匹馬前往迦太基人的營地,向對方提出自己可以幫助他們打贏敵軍。這絕不是兵力和勇氣的問題,戰爭是指揮和兵法的運用。結果,迦太基人重用了他,他也徹底消滅了敵軍,並將敵軍統帥阿蒂柳斯·雷古盧斯生擒活捉,羅馬大軍損失殆盡。他以一次交戰的輝煌勝利結束了整個戰爭。[1]

同樣,漢尼拔在揮師意大利前,就找來一位拉西第夢人做高參[2]。他按照此人的計謀行事,結果不但擊垮羅馬帝國的多位執政官,而且殲滅了羅馬數個軍團,盡管漢尼拔的兵力和戰鬥力遠遠不如羅馬帝國。

所以,誰想要控制世界,就一定要做好戰爭的準備,誰若想摘取勝利的果實,就一定要加倍訓練軍隊,一定要憑借本領和智慧,而不是寄希望於僥幸。要知道,面對一個擁有強大軍力的國家,誰也不敢輕易惹它,或者對它施加侮辱。

一、在第一卷,我論述了有關募選新兵和對他們實施訓練的看法。在第二卷,我談的是軍團的構成和內部管理問題。在第三卷,我準備談談作戰的全部技巧和制勝的決定因素。

如果軍團內部的規章制度較為完善,部隊訓練有素,嚴守軍紀,那麽我在這裏所論述的內容將會較容易地被大家接受,也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好處。

軍隊是軍團、輔助部隊以及騎兵的集合體,它是為了戰爭而存在的。軍隊的規模控制在何種程度,則要通過專業人員來決定。薛西斯、大流士、米特拉達悌等國王都曾武裝民眾。事實上,規模龐大的軍隊最終之所以潰敗,主要原因不在於敵人的驍勇善戰,而在於它自身的臃腫。

我們都知道,人越多,發生偶然性事件的概率就越高。比如,在進行戰略轉移或者戰術轉移時,由於人數眾多,行動往往較為緩慢;而且由於人數眾多,隊伍漫長,容易遭到敵軍小股部隊的襲擊;在穿越復雜地形或涉水渡河時常常會因輜重轉移遲緩而造成隊伍混亂。此外,無數的馱獸和坐騎所需要的飼料也是一大難題。

我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任何一次征戰,籌集足夠的糧草一直是個大問題。一旦不能妥善處理,它便會給龐大的軍隊帶來阻礙。雖然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籌足了糧食,但是由於人數眾多,每天的消耗量太大,糧食很快就會消耗殆盡。人員過多也會給水源帶來嚴峻的考驗。

部隊返回後方基地,由於人數眾多,往往會白白損失不少有生力量,而那些僥幸得以存活的將士則因為長途跋涉及戰敗等影響,成了驚弓之鳥,沒有足夠的勇氣與敵人血戰。

在古代,人們不需要規模龐大的部隊,而是組建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兵,其道理就在這裏。這是他們在歷經實踐而得出的真理。在一些規模不大的戰爭中,他們往往認為,一個軍團再加上若幹輔助部隊的軍事力量足矣,即1萬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就可以應付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