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體戰的本質(第4/4頁)

總體戰的本質需要民族的總體力量,因為針對整個民族是總體戰的目標。在既定現實的影響之下,戰爭本質發生了變化。我認為,按照規律,政治本身將發生變化,政治的任務範圍將隨之擴展,政治必將和總體戰一樣,具備總體戰的特性。

為了使一個民族在總體戰中的力量最大化,政治不但提出維護民族生存的力量的口號,而且要極為重視民眾為其生存在各個生活領域(包括精神領域)的需求。

對一個民族的生存而言,戰爭是最大的負擔。所以,總體戰一定要在和平時期就為戰時的民族生存鬥爭做好充足的準備,穩固這種鬥爭的基礎,讓它牢不可破,讓它不會在戰爭的危急時刻發生動搖、出現裂痕,甚至被敵人摧毀。

既然戰爭的本質發生了變化,政治的本質也發生了變化,那麽二者之間的關系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克勞塞維茨的全部理論都應當被推翻。戰爭和政治都要服務於民族的生存,但戰爭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體現。所以,政治理應為戰爭服務。

人民群眾越具有強烈的種族意識,他們的種族意識就越能得到激勵,進而人民群眾對民族生存條件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楚、全面。此外,人民群眾對政府那些無視人民意願而爭權奪利的野心和政治手段的洞察力就更加敏銳,就更加會從自身產生一種謀求民族生存和理解總體戰需要的政治。這種政治將直接成為種族政治並自願為作戰服務,因為二者具有相同的目標:維護民族生存。


[1] 甘必大,法國資產階級政治活動家,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共和派左翼領袖,1870年9月大革命後任“國防政府”內政部長,在1870—1871年普法戰爭中,甘必大領導由民眾參加的所謂新軍進行軍事抵抗,擊潰了包圍巴黎的普軍。

[2] 第一次世界大戰,下同。

[3] 在世界大戰中,美國派出龐大的軍事力量到歐洲戰場對德國人民所進行的戰爭,就具有殖民戰爭的特性,因為美國人認為金錢能夠拯救世界資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