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體戰的本質(第3/4頁)

“進行政治交往”不但要了解戰爭本質,讓對外政策服務於作戰需要,而且須首先了解由戰爭本質派生出哪些與民族生存各個領域有關的任務,以留待政治去完成。極為重要的是,對於該問題,不但政治家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要將它作為民族的共同財富而倍加維護,使之代代相傳。

在世界大戰前和大戰中,政府、官員和人民乃至許多軍官,因為克勞塞維茨的學說,對這個現實問題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政府和官員不知道戰爭已經給政治提出的全新的任務,而人民也不知道戰爭正向和將向他們提出什麽樣的要求。

世界大戰中,政治原本的任務之一是起碼要促進人民活力的充分施展,為人民的生活形態服務。而人民則應當眾志成城,團結一致,作為軍隊的強大後盾,甚至不惜性命。

在《我的戰爭回憶錄》中,我闡述了人民的這種生活形態和這種政治所依據的基礎。我認為,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應當被特別強調的東西,它是戰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卻絲毫不涉及。

對此,我在呂蒂希作戰的頭幾天就頗有感言,我這樣寫道:

這場世界大戰和人民戰爭向我們德國人提出了異乎尋常的要求,給德國人帶來了沉重負擔。如果我們要贏得這場戰爭,我們每個人都要傾盡所有,不遺余力,奉獻一切。我們一定要了解世界大戰和人民戰爭的真正含義,一定要把生活的困苦和敵人對我們發動的表面上看不容易察覺、但實際卻具有巨大威脅的宣傳攻勢置之度外,必須工作和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汗,始終保持高昂的戰鬥意志和必勝的信念。

這是一個嚴酷但卻是絕對必要的要求。

陸軍和海軍,就像德國土地上的橡樹一樣,深深地紮根於祖國。他們依靠國土生存,從中汲取力量。他們不能生產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但是他們可以依靠國民給予精神和物質力量以及人員補充參加戰鬥。

正是靠著這種力量的支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戰爭中忘我地戰鬥,以期獲得勝利。有這樣的軍隊,我們便能夠保障德國的最後勝利。正是依靠這支軍隊,祖國才能進行這場影響整個世界的大規模戰爭。至於同盟國的援助,以及根據陸戰法對被占領土地的資源利用,則都是次要因素。

陸軍和海軍一定要不斷地從祖國獲取新的精神活力、人員和作戰物資,並借此保持其戰鬥力。

國內的精神狀態和戰鬥意志一定要處於堅不可摧的狀態。如果精神狀態和戰鬥意志遭到損傷,一定會帶來嚴重後果。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這種危險就越大,困難也會越多,同時,這對增強陸、海軍的精神和道德力量的要求也就越發急迫起來。

國家一定要為作戰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充分保障人員和物質力量(今天,我認為還要增加精神力量)。

對於後方而言,這個任務並不輕松。後方不但是我們備感自豪的國防力量的生存根基(不允許出現任何裂痕),還是純潔豐盈的力量源泉(必須保持長盛不衰)。

只有這樣,我們的陸軍和海軍的精神才會保持高昂,其戰鬥力才會長盛不衰。

人民力量的強大,能夠供給軍隊源源不斷的力量。事實上,人民的力量與軍隊的力量已經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軍隊在前線的戰鬥力完全取決於國民的戰鬥力。這就出現了一種史無前例、聞所未聞的局面:國內處於一種為戰爭而工作和生活的情況。政府和首相一定要對這種生活和工作進行指導,使之長久地保持生機勃勃……歷史上沒有任何政府像今天這樣強烈要求全體德國人民團結一致,為德皇而戰……所以,政府的工作和行動對戰爭的勝負具有決定性作用……唯一的結論是:戰鬥力源自於國內,表現在戰場上。

面對這樣艱巨的任務,政治、政府及人民原本應該在世界大戰的危急時刻完成。但是,在人民因為作戰行動、敵人的糧食禁運和宣傳而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時,要想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卻要困難得多。

我認為,未來戰爭一定會在精神、體力和物質力量上,向人民群眾提出與世界大戰完全不同的要求。在將來,軍隊對人民,尤其對人民精神團結的依賴性,一定不會呈減弱的趨勢,相反,會遠遠超過世界大戰時的程度。

世界大戰期間,敵國始終采取一切手段摧毀德國人民的精神團結。同樣道理,我相信在未來戰爭中,敵人除了消滅我國軍事力量外,也一定會將瓦解我人民的精神團結作為目標。

戰爭結束後不久,我在《我的戰爭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這種強有力的作戰手段(攻擊敵人的後方戰線)的威力,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親身領受,為何我國就不能利用這種作戰手段呢?敵人使我國人民的精神團結遭到動搖,為什麽我們不去動搖敵國人民的精神團結呢?這種鬥爭應當先從國內開始,經過中立國抵達前線。不過,現實是,德國缺少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對敵國居民進行糧食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