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追剿計劃

蔣介石開了一天軍事會議,在“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的思想指導下,經過爭議和補充,形成了《湘桂黔會剿計劃大綱》。蔣介石當即於1934年11月17日用命令下達:

查贛匪傾巢西竄,我大軍正分頭追堵,期於湘水以東地區,將匪撲滅。惟慮該匪一部或其殘部,一漏網,突竄湘漓水以西,不能不預為殲滅之計,茲特擬定湘水以西地區剿匪計劃大綱。

(一)方針

防西竄之匪一部或其殘部。如竄過湘漓水以西,應以不使該匪長驅入黔,會合川匪及蔓延湘西,與賀肖合股之目的。圍剿該匪於黎平、錦屏、黔陽以東,黔陽、武岡、寶慶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龍勝、洪州以北地區消滅之。

(二)綱領

(1)應於匪未竄湘漓水以前,於永、寶、武、黔、錦、黎、洪、勝、桂線上,趕築工事,先擇定重要城鎮,構成據點,然後逐漸加強、增密。

(2)於上述地區內,預為堅壁清野之準備,使匪竄過湘江時,進無所掠。

(3)先於上述地區內,嚴密組織群眾,布成偵探網,並由湘、黔、桂軍,於上述工事線上,分布民眾團體扼守,並扼要控制有力部隊,預為區劃守備地點。

(4)一旦匪若竄過湘漓水以西,各軍即迅就預定地域,相機堵剿。

(5)原任追擊之部隊,即窮匪所至追截抄襲,與各守備部隊聯合兜剿。

(三)指導綱領

甲、湘軍(北路軍派出之追剿部隊附之)

(下面皆守備地域及追剿堵截作戰細則,略)

乙、黔軍。

(下面皆守備地域及作戰細則,略)

丙、桂軍。

(下面皆守備地域及作戰細則,略)

以上各項,各部均應查照辦理具報。

這個命令簽發時,蔣介石像祈禱上帝似地說了幾句話: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能否盡滅匪軍,就看各部將士是否精誠合作,膺命無間了!”

計劃的確是個好計劃,幾乎無懈可擊,是否精誠合作,膺命無間,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此令下達之日,紅軍不但離湘江甚遠,而且還沒有渡過瀟水。十天之後,紅軍才到達湘江。

而且,渡過湘江之後,不管是李德、博古堅持的向湘西前進,與二、六軍團會合也罷,還是毛澤東提議的進軍黔境以遵義為中心,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也罷,全都網在蔣介石的預計之內和追剿堵截計劃之中。如果說,李德的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是危險的,那麽在黎平召開的中央政局會議,按照毛澤東的建議所作的《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的根據地的決議》同樣也是不能實現的,只能放棄此計劃被迫四渡赤水,北渡金沙,去與四方面軍會合。

這裏面有多少得失對錯,作出公正的評價是很難的!因為歷史不能放在假定的基礎上,而評論歷史又往往容易放在假定的基礎上:李德是把與二、六軍團會合,放在必獲勝利的假定基礎上,而且歷史並沒有證明與二、六軍團會合一定失敗;毛澤東否定這個計劃,也是建立在與二、六軍團會合一定失敗的假定基礎上,歷史也沒法證明這個假定不對!

即使與二、六軍團會合有重兵堵截,也存在突破與不能突破兩種可能。

難道遵義會議後的紅一方面軍的行進路線上就沒有重兵圍追堵截嗎?為什麽說與二、六方面軍會合就是不合理的,與四方面軍會合就是合理的呢?在張國燾演出的那場分裂戲劇中又是多麽危險!似乎也都在無計劃無準備之內,而且到陜甘去落腳也不是事先既定的目標。

歷史只作出一種答案。而結論卻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唯其如此,生活的雄渾、獷悍、怪異、奇詭、蘊藉、朦朧、流動之美,也才在其中。

為什麽湘江一戰,紅軍損失過半(損失的大部是新兵)就是極大的錯誤和慘敗,而遵義會議之後,三萬六千主力紅軍到達吳起鎮時只剩了個零頭——六千人,損失達百分之八十三以上,就是極大的正確和偉大的勝利呢?

請打開紅軍長征路線圖,看湘江之戰前的路線,盡管擡著沉重的轎子,卻幾乎是筆直的。遵義會議後的路線卻是曲折回環比盤腸都多幾道彎,哪個更沒有準備更沒有計劃更沒有目標呢?

這是值得後人深深思辨的!


[1] 即《國民革命歌》。此處為該歌第二段。

[2] 典出《禮記·中庸》,蔣介石所記不全,原文為:“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