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歐洲的沖突(第2/9頁)

關於這種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這種態度非常不合實際。在美國獨立戰爭後緊接著的是法國大革命,而剛剛誕生的美國政權則遭遇了很多歷史上和法國糾纏不清的條約問題,法國和英國在海洋上的爭鬥更加給美國帶來了無盡的麻煩。所以華盛頓警告美國民眾,千萬不要和同盟國糾纏不清,後來的繼任者也都秉持著這個原則,不希望美國人民參與到歐洲的爭端中去。美國人民面臨的實際情況也證實了這個決策的重要性。在1803年和1821年,美國用不同的手段得到了路易斯安那和佛羅裏達,從而使領土一直延伸到了太平洋與墨西哥灣。這樣一來美國的邊界就十分清楚了,也就避免了人工劃分邊界帶來的沖突,另一方面,西屬美洲的革命把我們和歐洲的勢力完全隔開,除了加拿大一邊。

與上述的情況相對應,19世紀早期產生了門羅主義②。門羅主義的目標是將歐洲的勢力從西半球趕出去,避免和它糾纏不清。幾個世紀以來,種種經驗證明,歐洲國家在美洲的爭鬥必然會殃及到美國,只要是歐洲國家在美洲還有立足之地,就不可能和美國完全斷絕關系。門羅主義的精髓就是要阻止歐洲強國通過在美洲不斷占領土地而擴大它的勢力範圍。雖然門羅主義的實施會遇到種種阻撓,但值得肯定的是它十分有助於一些目標的實現。不過,這也從另一方面造成了美國和歐洲國家在政策聯合上的分歧,強化了現在人們的區域性意識。而這種區域性心理已經慢慢地演變為民族偏見,妨礙了我們在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當然,國家政策中所包含的保守主義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很受歡迎的,我國的憲法就是對保守主義力量的保護,但同時我們的思想應該開放一點,眼光放得遠一點。因為任何區域性主義都不能阻止外部形勢的變化,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不能把自己融入這個時代的話,它以前擁有的一些東西也會逐漸丟失。

在美國早期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在意識形態和行動上同歐洲刻意保持距離的原因,上文我們已經闡述過這個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和奴隸制有關的爭論使得我們對國際問題的冷漠變得更加嚴重。從門羅主義的頒布到南北戰爭結束,我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保持國內秩序的穩定和國家的建設上。用了幾乎100年的時間來安撫周圍蠢蠢欲動的勢力,保證國家的安全統一,這也是國家能夠長久存在的基本條件。無論在哪個國家,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大國,各種力量之間利益的分歧必然會導致各種派別的產生和對立。在美國經歷的災難中,沒有任何一種情況比兩種制度之間的對立更加具有危險性了,這種意識形態的分歧不管從本質還是表面上來看都是完全對立的,而且對美國的商業和經濟及各州之間的道德觀念都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在當時,由於美國內部局勢的不穩定、大部分地區經濟不發達,使得它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去處理國際問題,關心國際局勢的發展。

但是,只要能夠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中找到與上述情況的相似處,我們就可以將美國前期和現在人們觀念的不同和其他國家的歷史做出比較。國家的主體是人,那麽它就理所當然的具備一些特征,只要對他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並治理他們,或者將這些趨勢轉化為更加現實的東西。將美國分為不同派別的原因不僅僅是奴隸制,種族和宗教的不同也能導致這種分裂。在德國,信奉天主教的南方和信奉新教的北方就產生了嚴重的分裂,這種分裂的表現形式就是一塊領土在政治上分為兩塊;相對於美國而言,這種分裂已經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而結束了。在法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分裂線在東西部之間,新教的勢力則在南部根深蒂固。在德國和法國,宗教不是造成國內局勢不穩的唯一原因,但它確實能夠使一塊國土上的人產生分化,而且由於宗教派別在某一個地點很集中,所以宗教是最持久和最長期的力量。

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好多國家在內部爭鬥不斷的同時,它在國際上也處處受制。總之一句話,它處在防守地位。西班牙人與摩爾人無休無止的戰爭致使它的國民團結起來,不但擊退了摩爾人,還與阿拉岡聯姻,從而實現了領土的統一。統一後的西班牙發現自己完全有能力在世界格局上發揮重要的影響力。在當時來說,不管它的目標是不是正義的,西班牙確實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目標,只要它對任何一個地方有特殊的利益要求,它都可以采取軍事行動。這樣一來,在超過100年的時間裏,西班牙成了主宰歐洲的主要力量。而在此時,德國和法國因為其內部的原因已經成為了一盤散沙,英國則由於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對立還只是一個分裂的島嶼。總之,不管其他的形勢如何發生變化,在100多年的時間裏,法國、德國、英國只能對西班牙俯首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