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解難分

在編制上,八原派出的兩個大隊均隸屬於第62師團。第13大隊接到命令先上,但一上來就氣了個半死:美軍占據著山頭,他們得仰著頭攻,幾乎沒有什麽地形可作為掩護,完全暴露在美軍的火力之下。頭天戰鬥,第13大隊便損失了一半人馬。

陸戰隊士兵穿過一座已被戰火破壞的村莊,路旁有陣亡日本兵的屍體。置身於這種狼藉一片的環境,顯然誰的心情都不可能好得起來

第13大隊好歹上來了,第15大隊卻還不知蹤影。打人就要先下手,八原急得沒法,他不惜打破正常指揮程序,繞過第62師團,直接向第15大隊隊長發去命令,要求對方立即發起進攻。

不是第15大隊不想攻,是他們沒那個能力。在預備向八重瀨嶽開拔的時候,美軍坦克橫在了前面。

第15大隊沒有反坦克武器,步兵跟坦克鬥,猶如堂吉訶德在跟風車打仗,根本就無門徑可入。大隊長受傷後,坐在擔架上指揮作戰,可依然拿面前這些砍不開、扯不爛的鋼鐵戰車毫無辦法。

6月15日,美軍在鞏固了八重瀨嶽陣地後,又攻破了第44旅團的兩翼防線。八原再無預備隊可用,被迫拆東墻補西墻,將第62師團殘部補充給第44旅團,第62師團長藤岡武雄中將也隨之接過了第44旅團的指揮權。

第62師團的實力只剩下以前的60%,而且就這60%也不是開戰時的那些人了,所以即便兩支部隊並為一支,還是擋不住美軍的強大攻勢,到6月18日,第62師團、第44旅團都被逼退至海邊。

美軍攻擊西部防線的時間比東部要晚一些。原因是位於小祿半島的日本海軍分遣隊對其側翼具有一定威脅,若不事先鏟除,往前攻時就有腹背受敵之憂。

這支分遣隊原來就駐紮在小祿半島,任務是保護海軍港口以及航空站。8000多人的海軍,加上1000多名沖繩國民自衛軍,有接近10000人,但他們中大多數是信號兵、魚雷保養兵、海軍倉庫兵和自衛隊員,只有幾百人受過地面戰訓練,裝備也非常有限。

按照牛島發出的撤退命令,分遣隊應該在自行摧毀所有重武器後,向南撤退到喜屋武半島,與陸軍會合。結果分遣隊司令官太田實少將錯誤地理解了命令,提前五天便開始了南撤。

撤到喜屋武半島後,他們發現新陣地用起來不爽,於是又匆匆忙忙地回到了熟悉的小祿半島。

美軍用來對付這支雞賊部隊的是陸戰六師,戰鬥用了一個星期才基本結束。在向第32軍軍部拍發最後一封電報後,太田實選擇了自殺,但他的部隊共有159人投降,是沖繩戰役以來日軍投降人數最多的一次。

一占領小祿半島,在步96師的協同配合下,陸戰一師即朝著日軍的西部防線聯手展開進攻。

美軍在進攻東部防線時,日軍防線出現了整體潰敗的情況,傷亡數字飆升,每天被殲滅數量達到了3000人。多數日軍退縮到巖洞之中僅僅是為了保命,而不再是以掩體為堡壘對美軍實施積極殺傷。

巴克納認為自己的反洞穴戰術成功了,由噴火坦克和火焰噴射器組成的攻擊火力,足以粉碎日軍的地下坑道。

其實,他的這種戰術並不是特別新鮮,火焰噴射器早就是攻克巖洞和地下掩體的必備利器,噴火坦克在硫黃島戰役中也露過臉了。美軍之所以攻得如此輕松,關鍵還是東部防線上的日軍缺乏訓練和武器,根本就不是美軍的對手。

西部防線就不同了。駐防此處的第24師團集中了第32軍所余精兵,他們憑借地形的掩護和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可以做到一人拼命,萬夫莫當,而陸戰一師也不是好惹的,雙方殺得難解難分。

6月12日,就在東部陸軍攻克八重瀨嶽的同一天,陸戰七團的兩個連使出海軍陸戰隊的拿手絕活,以黑夜為掩護發動奇襲,占領了山嶺頂峰。

撤至喜屋武半島後,第五炮兵部隊的實力還算保存得相對完整,占總數一半的大型野戰炮都能作戰,其中包括16門150毫米榴彈炮。天亮後,這些集中在北面山坡的火炮切斷了這支陸戰隊與其他部隊的聯系。陸戰隊既不能進又不能退,只好就地掘壕防守。

在被死死釘住的那幾天裏,坦克扮演了陸戰隊救星的角色。北面山坡是陸戰隊獲得援兵和彈藥,運走傷員的必經之路,而除了坦克,任何部隊都無法通過日軍的炮火封鎖線。

日軍的火力實在過於猛烈和密集,在山頂的美軍甚至都不敢直起身子,撤運傷員時都不得不把傷員放在雨布上,然後拖到坦克旁邊,通過坦克下部的逃生艙送到坦克裏。可以想見,倘若沒有坦克的支援,遭到孤立的這兩個陸戰連鐵定是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