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腿都是軟的

即便是在空中作戰的美機也面臨著高射炮的嚴重威脅。在硫黃島厚厚的混凝土掩體裏,藏匿著多達300門25毫米以上口徑的防空高射炮。那些熟練的日軍高射炮炮手的任務,就是把進入硫黃島上空的美軍飛行員給打下來。

日軍高射炮的炮火異常猛烈,也異常精準,空氣中到處彌漫著黑煙。此時進入硫黃島上空的美機,就像地面部隊的處境一樣,等於是在沒有掩體保護的情況下,朝著子彈飛來的方向猛沖。一名美軍飛行員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可怕極了,身體在發抖,從飛機裏爬出來的時候,雙腿都是軟的。”

從飛行員的視角出發,當高射炮向他射來的時候,能看到的是一個個小紅點。當這些小紅點越來越近時,就會變得跟棒球直徑那麽大。多林斯少校駕駛的戰鬥機不幸被“小紅點”擊中了。

在飛機往下墜落的同時,多林斯竭力提升高度,以避免飛機墜毀在陸戰隊員聚集的沙灘上,但飛機損壞過於嚴重,多林斯嘗試了很多種辦法都沒有用。於是,他毅然放棄了跳傘求生的機會,駕駛飛機朝兩隊登陸艇之間的海面沖去,以自身的機毀人亡,換取了地面部隊的安全。

在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後,美軍再次推動了戰鬥進程。上午10點半,陸戰隊已有八個營上岸。五分鐘後,陸戰五師的一營A連成功穿越沙灘,到達西部海灘邊,對折缽山上的日軍形成包圍之勢,這成為美軍贏得勝利的一個先兆。

在編制方面,美軍此次也做了一個新的嘗試,即給每個陸戰師都配備了戰鬥補充兵,並組成預備隊。在制訂作戰計劃時,他們就考慮到死傷一定很慘重,若不及時補充,勢必減少有效兵力和降低作戰效率。然而到了11點,當各團預備隊實施登陸時,原本對美軍有利的天氣條件突然發生了變化,海上風向逆轉,強勁的陣風吹得許多登陸艇失去控制乃至傾覆,預備隊無法循序漸進地依次登陸。結果是大家紮堆上岸,前面是被日軍火炮炸壞的登陸艇和兩棲戰車,而後續的人員和物資還在源源不斷地上來,整個海灘上變得一片混亂。

停靠於灘頭的即LSM戰車登陸艇。在兩棲戰艦的家族中,按照體重不同,LST戰車登陸船屬於小型艦,LSM則屬於中型艦

由於海灘上塵土飛揚,硝煙彌漫,使得軍艦上的觀察人員無法看清灘頭上的情景,更不知道陸戰隊發動的進攻有多麽糟糕。特納也因此受到了影響,認為陸戰隊最初上岸時並沒有遇到什麽抵抗,雖然後來有日軍大炮和迫擊炮進行轟擊,但從八個營的兵力已經成功登陸,預備隊也正在上岸的情況來看,戰鬥過程應該是比較理想的。也就是說,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

陸戰隊的傷亡情況尚未報來,特納就按照自己的印象和判斷給尼米茲發去電報,稱:“傷亡輕微。”

這當然不是事實。實際上,陸戰四師、五師不僅傷亡慘重,而且步履維艱,四師在正午過後才前進了450米,就被日軍的密集火力壓得無法前進。為了掃除障礙,四師只得請求坦克增援。

運來坦克的是LSM戰車登陸艇。LSM是戰車登陸船的升級版,長62米,寬10米,可載運5輛坦克和44名人員。相比普通的戰車登陸船,它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像運輸艦一樣實現長距離載運,時速達到12海裏,航行半徑3000海裏。

這種兩棲登陸工具早已研制出來,但直到此次硫黃島之戰才開始大量使用。LSM停靠灘頭後,立即放下跳板,坦克、火炮、推土機、開山機等重裝備源源不斷地被送上岸。

但大多數“謝爾曼”坦克也像兩棲戰車一樣陷入了火山灰中,其他勉強能開動的坦克不是在灘頭觸雷,就是在支援陸戰四師的過程中被日軍的戰防炮和速射炮擊中。

“謝爾曼”的500馬力汽油發動機是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引擎之一,這使得它的最高公路時速能夠達到47千米,並且能夠在行進中瞄準開炮。如果在平常路上,戰防炮和速射炮要想捕捉它頗不容易,但這是在黑沙灘上,行動蹣跚的“謝爾曼”很快成為日軍反坦克炮的絕好靶子。

與德國、蘇聯的中型坦克相比,“謝爾曼”在裝甲防護上有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汽油發動機周圍的裝甲防護不足,一旦中彈就會馬上起火,幾乎就和“零”式的缺陷一樣。美國有一種叫“朗森”的名牌打火機,其廣告詞為“一打就著,每打必著”。美軍就把“朗森”作為綽號,送給了“謝爾曼”坦克。

無論是地雷埋設區域的廣泛程度,還是反坦克的火力強度,硫黃島的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都可以排到最前列,他們僅獨立的戰防炮營就不少於五個。許多“謝爾曼”被反坦克炮“一打就著”,剩下的坦克被迫撤回,陸戰四師的攻勢也只好在一號機場邊上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