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便宜處失便宜

在距離萊特灣僅僅只有40海裏時,為什麽栗田會突然掉轉船頭不戰自退,這成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難解之謎。

有人認為栗田是病糊塗了。他的登革熱一直沒有痊愈,中途落水又加重了病情,所以無法做出清晰判斷。日後栗田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當時他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合眼,神經始終高度緊張,身體和大腦也都處於麻木的狀態,只是在硬撐而已。

那栗田怎麽沒有稀裏糊塗地往前走,而是掉頭呢?原因是他受到了錯誤情報的影響。

金凱德和斯普拉格在上午都曾用明碼電報求救,其用意就是為了讓栗田聽到並嚇唬他。栗田果然截聽到了,而且確實有些心虛。他隨即做出判斷,除敗退的“塔菲-3”外,哈爾西還有主力沒來。

在如此急如星火的電報催促下,哈爾西主力必然會快馬加鞭地趕到,這是可以預計的;另一方面,“塔菲-3”沒有戰列艦和重巡洋艦,栗田斷定在即將趕到的陣容中會裝備戰列艦和重巡洋艦。

接近中午,栗田又從馬尼拉方面得到一個“重要情報”:美軍強有力的機動部隊正抵達附近洋面,距此100海裏。

當時哈爾西才動身不久,這顯然是誤報,但栗田根本沒有時間去分析情報是否準確。他只知道自己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突進萊特灣,牛刀殺雞一樣地去捕捉那些“空船”,二是放棄萊特灣,轉而北上迎擊哈爾西。

打“空船”看似簡單,其實未必。兩年前,栗田在印度洋作戰時就碰到過這種事,他下令用艦面炮火對準盟軍空艦船開火。炮彈成功擊中目標,但充其量只是在船舷上炸開幾個和炮彈口徑大小差不多的洞,很難將其擊沉。

栗田部隊的另一個任務是炮擊灘頭陣地。栗田也覺得不太靠譜,麥克阿瑟的登陸已經基本結束,灘頭陣地肯定很穩固了,就是拿三式彈來轟,又能轟出什麽結果?

最主要的是,如果被拖在萊特灣,萬一趕來的哈爾西主力趁勢掩殺,堵住退路,栗田部隊勢必陷入包圍,結局只能是葬身海底,而獲得的補償最多不過是擊沉幾艘空的美軍運輸艦而已。

如果說錫布延海海戰讓栗田大吃苦頭的話,擊退並追擊“塔菲-3”則給他帶來了信心。看看吧,不論多麽威武堅韌的美軍航母,也經不住“大和”號的一發炮彈吧?至於那些警戒艦船,只要“大和”號緊盯著射擊,兩三發炮彈過去,必定粉身碎骨。

栗田相信,“塔菲-3”即便不是哈爾西的主力,起碼也是其航母特混大隊中的一支。既然“塔菲-3”都能搞定,哈爾西主力難道就碰不得?

栗田部隊中,僅以“大和”號為例,共攜帶18英寸炮彈1080發,迄今為止僅使用了81發,8%都不到。以現存炮彈的數量,再應付四五次大型海戰絕沒問題。

“和空艦船同歸於盡,恕不從命”“寧可把屍體沉入西太平洋海底,也不讓它暴曬在萊特灣的沙灘上”,正是出於這些考慮,栗田在事先沒有請示大本營的情況下,就決定采取第二種選擇,即推遲突入萊特灣的計劃,先與哈爾西主力對陣再說。

“大和”號的艦橋由圓形和橢圓形的鐵塊鑄成,栗田在上層坐鎮指揮全軍;參謀們在下面的作戰室裏收集和整理情報,通過參謀長小柳富次少將送交給栗田。對栗田的命令,小柳也有些疑惑,但在栗田向他說明意圖後,他立即對此表示贊同。

旗艦“大和”號的桅杆上升起了戰鬥信號:“本艦隊決定同位於蘇祿安島燈塔5度113海裏處的敵機動部隊決戰。”

看到這個信號,各艦發出一片“萬歲”的歡呼聲。栗田部隊的官兵本來就不願跟萊特灣裏的“空船”作戰,是栗田硬壓下去的,現在栗田改弦更張,自然很受大家的歡迎。

栗田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捷1號”計劃的目的。這個計劃就是要引開哈爾西,突入萊特灣,最後摧毀麥克阿瑟的登陸部隊,哪怕是同歸於盡。要不然,小澤、西村、志摩不全變成打醬油的了嗎?

得便宜處失便宜,栗田一個念頭,那些沉入海底的日艦算是白做“犧牲品”了。這位日本海軍將領可能完全沒有想過,如果他摧毀了萊特灣裏的艦船和美軍沿岸臨時搭建的機場,即便麥克阿瑟已經完成了登陸,美軍龐大的登陸部隊也會立刻陷入被動局面,他們會失去補給,失去增援,甚至失去空中掩護。說得更可怕一點兒,山下甚至有可能全殲美軍登陸部隊!

後來,栗田終於承認自己錯失了良機:“我只能依據我看到的情況采取行動,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離奪取勝利是那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