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秘密到底在哪裏 (淞滬會戰)(第6/14頁)

這個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立刻把眾人都給逗樂了,也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在通往後方的交通壕裏,卡爾遜遇到了一個列兵,對方用非常流利的英語問他:“你是美國人嗎?”

這下輪到卡爾遜吃驚了。在他的印象裏,中國盡管人口很多,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不多,並且一向有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諺語,不是走投無路,誰也不肯去當兵。

見卡爾遜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列兵笑著告訴他,自己畢業於一所美國大學,回國後做了教師,是抗戰軍興,才投筆從戎拿起了槍。

卡爾遜頓時對列兵的話產生出濃厚興趣:“中國軍隊裏有很多像你這樣的人嗎?”

列兵做了肯定的答復:“在我們國家,恰恰是中學和大學的學生,多少年來都保持著民族主義的理想,堅持要抵抗日本人。”

相對於外觀上一覽無余的裝備,卡爾遜更看重部隊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職業素養——與十年前大不相同的是,起碼士兵們現在知道自己是在為何而戰了。

仗打得苦啊

在認識投筆從戎的教師後,卡爾遜走進一間部隊夥食房。一名炊事兵好奇地問他:“在你們國家,人們都吃些什麽?”

卡爾遜如實回答:“肉、土豆、碗豆和玉米。”

“不吃米飯?”

“也吃一點,但我們常把它當甜食。”

用來活命的米飯居然被當成甜食或是點心?炊事兵完全無法想象,他被震到了。

話題接著就轉到了卡爾遜的皮靴上:“你穿這麽重的鞋怎麽能走路?”

卡爾遜一時不知如何解釋才好,只能說:“我習慣了這種靴子,而且它能保證我的腳不吃泥巴和石頭的苦頭。”

炊事兵穿的是一雙布鞋,他不能認同卡爾遜的說法:“如果是在泥地裏,我就脫掉鞋。”

穿著一針針縫起的布鞋或是光著腳,然後為抵抗日本人而拼命流血,士兵們稱之為“民族自救”。

“敵人想霸占我們的家園,如果我們一齊努力,就能打敗他們!”

在回城的路上,卡爾遜想,日本肯定是弄錯了一件事,他們以為可以像過去那樣欺負中國,可以繼續蹬鼻子上臉地撈到無窮多的好處,卻沒想過這個民族一旦爆發出來,力量會有多大。

正如卡爾遜所認識到的,在這十年裏,中國軍民確實已逐漸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國內戰爭是一回事,抵抗外來侵略又是另外一回事。

日本人當然不能理解這種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在日本的昭和時代,從平民百姓到軍政首腦,再到天皇,都被潮湧般的軍國主義狂熱情緒所裹挾著,其內心的優越感就像肥皂泡一樣撐得欲裂還脹,他們認為所謂民族精神,只有他們才配有,什麽時候輪到積貧積弱的中國了?

中國軍隊在上海的抵抗,惹得日本政府惱羞成怒,首相近衛文磨發表講話,聲稱:“日本的行動方針是把中國打得屈膝投降,使它不再有戰鬥的精神。”

中國的領土面積太大,在侵華策略上,日本開始想的是慢慢吃,以免過於著急噎著自己,所以“七七事變”後,政府和軍方所表露出來的胃口,只是控制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和綏遠五個北方省份。近衛的恫嚇則表明,他們已決定摒棄這種一省一省吞食的“不擴大政策”,這就要擼胳膊挽袖子,全面征服中國了。

從9月1日起,日軍不斷增兵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都感到壓力倍增,一般情況下,他們是白天防守,晚上再向日軍發起攻擊,但是在日軍有所警備的情況下,夜戰已很難再像剛開始那樣收到奇效。

五十八師有一個貴州籍的營長,名叫童剛。他有一個私交甚好的黃埔同學在獨三十四旅,正好獨三十四旅的防線又緊挨著五十八師,童剛便抽了個空去看望老同學。兩人近十年不見,自然是親密熱絡得不得了,當天同學挽留童剛吃飯,飯還沒吃完,副營長就打電話讓童剛回去,說部隊要在晚間出擊羅店。

握別時,童剛對同學說:“等打完勝仗回來再見。”但是他沒有能夠實現這個承諾,在夜戰中童剛頭部中彈,不幸以身殉國。

即便不主動出擊,一動不動地呆在家裏防守也不是一件樂事。由於處於濱海地區,水位比較高,地面下挖一米就可以見到水,往後挖得越深,坑裏的積水越多,士兵們的雙腳只能長時間浸泡在渾濁的泥水裏。同時為了防空,很多陣地上白天都不能生火做飯,只能依靠後方送來的飯菜,在晚上吃一頓。碰到運氣不好,送飯菜的後勤人員在半途中就連人帶物被炸光了,那樣的話,就連晚飯也沒得吃了,要想不餓死,便唯有用身邊有限的炒米和積水來充饑裹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