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洛之一(第3/5頁)

史迪威是軍人,當然不會和“迂回穿插”這種事情過不去,他擔心的是廖耀湘的部隊會回避戰鬥。

傅宗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來了這麽一手,可以想象史迪威暴跳如雷的樣子。然而,遠征軍的中國軍官們卻很快松了一口氣:傅宗良穿插進去以後連連告捷,日軍在整個胡康河谷南口的防禦連根搖動起來。

我很懷疑傅宗良這個違背命令的做法,和孫立人擔任此戰的指揮官頗有關系,雖然所有的記載都表明傅宗良是獨斷專行。這是因為第65團這一戰中的奔襲,和孫立人的作戰風格太相似了。第65團渡河的地方康道渡口,在大奈河與險峻的萬塔格山交匯之處,傅宗良率部沿著萬塔格山南麓,一直朝日軍縱深挺進,大有將胡康河谷南口的日軍第55聯隊第三大隊與日軍主力切割的勢頭。日軍阻擋不住,慌忙放棄對拉加蘇的圍攻,匆匆後退,但第65團和日軍對陣一場之後,主力又失蹤了,等他們再次出現,已經是在打洛近郊!

如果說萬塔格山是一根鯁在胡康河谷西端的骨頭,萬塔格山南北的於邦和打洛,就分別是這塊骨頭兩邊的軟組織。史迪威認識到這塊山勢險峻的骨頭不好啃,他的計劃是同時從萬塔格山南北兩路進軍,向這兩塊軟組織切割下去;而日軍的布防則是用層層工事和狙擊手,把這兩塊軟組織變成兩塊滾刀肉,最大限度地遲滯遠征軍的進攻。然而,傅宗良的攻擊卻獨出心裁——他沒有去啃骨頭,也不去碰滾刀肉,卻試圖從骨頭和肉接觸的地方一刀砍進去,把它們分開。

傅宗良不是找借口回避進攻戰,而是用了一個中國傳統的兵法“圍魏救趙”。他這一擊,正打在日軍的軟肋上,南線日軍的防禦,立即就動搖了。

這個主意不壞,但想到修改作戰計劃會引發史迪威怎樣的雷霆之威,傅宗良的膽量的確夠大,至少他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如果打不了勝仗,史迪威有槍斃了傅團長的可能。

可是,傅宗良還是按照自己的打法來打了。遠征軍是一支東方人的軍隊,日軍也是一支東方人的軍隊,東方的戰爭該怎麽打,或許還是東方人最明白。

遠征軍中有人曾這樣回顧傅宗良的穿插作戰:

傅宗良方案既定,便於1月6日命第二營營長竇思恭指揮所部(第6連邱中嶽部隨團部行動),在康道占領陣地守住渡口保護渡河器材,搜尋警戒,直接歸孫立人師長指揮。另令第一營為前衛,團部、直屬部隊和第6連為本隊,第三營為後衛,即從康道渡過大奈河,然後沿其南岸,爬山過嶺,揮刀開路,向打洛秘密前進。因途中於1月9日在20R路標處進行休整,並實施空投補給,遂使部隊行蹤被日軍偵知。

1月11日下午,在空投場西邊擔任警戒的第三連前哨遭到日軍一個排的偷襲,傅團長即令第6連向西北方向1176高地搜索,該連尖兵排長吳如岡在一條谷地裏發現日軍的足跡和糞便,因足跡到此為止,判斷日軍可能是從左前方小徑上山去了,以致谷地足跡消失。連長邱中嶽得報後即趕來偵察,見半山間出現猴群正沿小路上山,遂尾隨猴群上山,將近山頂猴群紛紛上樹,邱中嶽觀察猴群動向及四周環境,判定山頂有日軍,遂令吳如岡排停在現地嚴密警戒;另派第一排向山後迂回,走在先頭的兩名偵察兵,剛由半山腰起身向山頂上爬,便遭到隱蔽在山頂上日軍的狙擊手射擊當場陣亡。連長令第一排占據半山腰斷敵後路,並吸引敵人的火力,以便吳如岡排從右翼去包圍山頭的敵人。在迫擊炮火力支援下至13日晨,將占據1176高地北端之敵小隊長井澤覺中尉以下官兵39名悉數擊斃,繳獲輕機槍三挺、擲彈筒三具、手槍一支、步槍20支。邱中嶽連也傷亡班長張孝宗等七人。

日軍記載中,把這一戰稱作“灣曲之戰”。因為大奈河與百賊河合流之處,恰好有一個大大的彎曲。井澤中尉指揮的是第三大隊在這裏派出的警戒分隊,他們奉命在大隊主力北面遠端建立一個警戒陣地。由於新22師部隊多是百戰老兵,這個警戒分隊的日軍無一幸存。從繳獲的報告看,雖然他們發現了第65團的行動,但是因為警戒陣地在拉加蘇後方整整九公裏,日軍誤以為來襲的是少數中國滲透部隊,因此連警報都沒發出,試圖靠自己的力量清理這些膽大包天的中國狙擊兵。估計日軍對於在如此隱蔽而險峻的陣地被奇襲一定十分納悶,到死恐怕都在琢磨中國人怎麽摸上來的。當然,他們肯定想不到是猴子給中國兵帶了路。

當傅宗良的部隊在康道渡河的時候,井上鹹大尉所屬的第55聯隊第三大隊正在拉加蘇進退兩難。根據他在《大奈河灣曲部的戰鬥》一文中的記述,日軍是得到當地那嘎族人傳來的“兇報”,才得知井澤分遣隊全軍覆沒的消息。井上鹹是這樣回憶隨後的戰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