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洛之一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是遠征軍駐印部隊第二個進入戰場的師級指揮官。他的到達,意味著遠征軍向胡康河谷日軍的進攻,將在南線展開一個新的攻勢——這裏,是史迪威分配給新22師的作戰地域。

廖耀湘

廖耀湘這個名字,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太為人所知,很多人知道這個戴眼鏡的國民黨將軍,還是在電影《大決戰》之中。《大決戰·遼沈戰役》中那位面孔白皙、文質彬彬,總戴著一副白手套的九兵團司令長官,是解放軍元帥林彪的好對手,那種冷峻而帶點兒陰沉的氣質,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經采訪到一個在新22師當過軍官的老兵,對方說一看電影就愣了:這就是廖耀湘啊,讓他本人來演也就是這個樣兒啊!根據老人的回憶,廖耀湘其人,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湖南人外表帶一分文氣,實際上打起仗來十分兇狠。廖耀湘平時話不多,但禦下極嚴,跟他在一起,總讓人感到一種陰冷的感覺。這個人還特別傲,看人愛翻著眼睛看,尤其是一群國民黨將軍在一起的時候,廖耀湘的傲慢就越發明顯。

不過,遼沈戰役其實是廖耀湘走麥城的一戰,也決定了他後半生的軌跡。作為軍人,廖耀湘最燦爛的時光,是在滇緬戰場度過的。在1944年反攻緬甸的戰役中,他率領的新22師打出了“虎師”的威名。

最窩囊的時光,也是在滇緬戰場度過的,比遼沈戰役中還要窩囊。

他最窩囊的一次,就是1942年從緬甸向印度撤退的時候。遼沈戰役中,廖耀湘雖然被俘,但畢竟是在解放軍面前實打實地打了敗仗,但從緬甸的撤退,基本上是連鬼子的影兒都沒見著,上萬部隊就在野人山中走散了,大批英勇善戰的戰士沒有倒在敵人的槍炮之下,卻因為病餓而死。廖耀湘的部隊是和杜聿明的總指揮部一同翻越野人山的,從山中走出的新22師比打了敗仗的部隊還要淒慘十分,靠著孫立人新38師的接應才到達蘭姆伽,此時,新38師的美械化訓練已經開始了。

也許因為到得晚,史迪威在分配武器物資的時候,總是有些偏向新38師。之所以如此,大約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廖耀湘和史迪威的關系,不如孫立人好。

或許因為喝過洋墨水,又深受上峰信任,這個戴眼鏡的將軍幾乎是一個中國版的“醋性子喬”,桀驁不馴的他和同僚的關系一貫不好。奇怪的是,唯獨同樣傲氣的孫立人好像和他沒什麽沖突,據說是因為兩個人在印度經常一塊兒挑戰史迪威,並肩打出來的交情。

兩個中國遠征軍士兵。從原照片所附英文注解看來,左邊的應是1942年先到達印度,由孫立人將軍指揮的新38師士兵,而右邊應是由廖耀湘將軍指揮,勉強穿越野人山,剛剛到達還沒來得及換裝的第五軍新編22師士兵。這兩個師構成了遠征軍駐印兵團的骨幹。

盡管兩個人都挑戰史迪威,而且史迪威由於他們的善戰而容忍這種挑戰,但史迪威明顯偏愛孫立人多一點,因為孫是弗吉尼亞軍校出身的,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熟悉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所以他的勸說或反對,通常都讓史迪威感到正打在點子上。反過來廖耀湘雖然也是留洋出身,卻是法國聖西爾軍校的高材生,史迪威可以講英語,可以講中文,唯獨不會講法語,所以兩個人的溝通多少有些問題。而廖耀湘典型的“湖南騾子”脾氣,與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更是驢唇不對馬嘴。這樣一路吵下來,結果是史迪威對廖多少有一點不太喜歡,落實到作戰上,就是對廖不太信任。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但將軍的成敗,最主要的還是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廖耀湘進入緬北以後,用戰績讓史迪威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從法國軍校畢業的廖耀湘卻有著和法國陸軍截然不同的作戰風格。二戰前的法軍崇尚“守勢至上”思想,迷戀陣地防禦戰,因此缺乏主動進攻的精神。但廖耀湘在攻擊的時候,卻銳利得如同一口軍刀。也許因為1942年的撤退給廖耀湘留下了太慘痛的回憶,從印度打回緬甸的新22師氣勢如虹,以善於中央突破,進攻堅決著稱。新22師因此戰績輝煌,但傷亡也比較大。“一將功成萬骨枯”或者“慈不掌兵”,說的就是這種類型的軍事將領。相對來說,孫立人的新38師就打得更為靈活和依靠火力優勢。根據當時的統計數字,在胡康河谷之戰中,醫院的傷員大多數來自新22師,而新38師要少得多。遠征軍新38師綽號為“鷹”,新22師綽號為“虎”,從傷員數量也可以看出兩支部隊不同的作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