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洛之一(第2/5頁)

然而,新22師那些付出犧牲最大的下級官兵,卻極少有對廖耀湘不滿的。那些從野人山九死一生走出來的老兵,或者從四川換掉草鞋就坐上飛機來到異國他鄉的新兵,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打開了緬北日軍一道道險關。他們的墓碑無言地留在了異國,活著的繼續前行,義無反顧,美軍準將梅裏爾稱,新22師是“最有朝氣和信心的中國軍”。並不是中國軍人輕視生死,實在是我們被人家欺侮得太久了。只要能出一個帶著弟兄們打出國威,報仇雪恨的將軍,中國人從不缺乏勇敢和犧牲的精神。

新22師投入緬甸戰場的第一戰,就是進攻——用猛烈的進攻救出在拉加蘇被圍的新38師部隊,然後打開胡康河谷的南口。

圖為遠征軍高級軍官在開會,都是職業軍人不講排場。史迪威和廖耀湘,一個美國中將,一個中國中將,在樹林裏搭個木板桌,就開始決定幾萬名戰士的攻守進退。只是,這張照片還沒有反映出兩個人最常幹的事兒——吵架。

中印公路修進胡康河谷,艱苦的路況讓盟軍方面的司機們忍不住叫苦連天。這是美軍為在這條路上工作並做出傑出貢獻的司機頒發的榮譽證書。

不過,新22師的反攻第一仗,給人的感覺不像虎,卻更像一只狡狐。

確切地說,是他的先頭團指揮官,第65團團長傅宗良上校更像一只狡狐。

新22師共轄三個團:第65團、第66團和第67團。1944年1月初,第65團已經到達前線,廖耀湘指揮新22師師部和第67團全部、第66團一部正在向新平洋前進,史迪威隨即一面催促廖耀湘帶領師主力和炮兵部隊盡快趕上,一面下令新38師繼續沿北路向胡康河谷內攻擊,一面下令第65團進攻拉加蘇,解救被困部隊第112團第三營。

耐人尋味的是,史迪威沒有等待廖耀湘,而是命令孫立人直接指揮第65團!

此時,對中國遠征軍來說,確實是一個極好的進攻機會,因為日軍在緬甸的高級將領,此時對第18師團在胡康河谷的防禦並沒有增援計劃。緬甸方面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的眼睛天天盯在印度東部地圖上,幻想調動重兵一舉攻占英帕爾,扶植鮑斯建立“印度獨立政府”。他認為,這樣就可以讓正在緬北進攻的中美部隊釜底抽薪,這次“烏號”作戰已經如箭在弦上,不但不能提供援軍給第18師團,而且幾乎所有日軍運輸部隊都被抽調到英帕爾這個方面。不過,第18師團在兩年前的追擊戰中從英國人手裏,繳獲到了數百輛卡車——杜聿明在撤離時下令焚毀所有車輛,日軍未能得到中國遠征軍的車輛——這些車輛並不屬於日軍運輸部隊而直屬於第18師團。但是,此時的天空卻成了中美軍隊的控制領域。在緬甸的日軍第5飛行師團力量遭到削弱,數量上處於相對劣勢的同時,飛機質量上也已經沒有任何可誇口的地方,它的飛機性能和飛行員素質全面遜於盟軍,而且受命只能準備全力配合“烏號”作戰,不允許在其他方向浪費資源。

在胡康河谷內作戰的中國炮兵,75毫米輕便榴彈炮盡顯威風。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還沒能突破日軍防線,但盟軍控制了胡康河谷的天空,P-51戰鬥機開始成群結隊在戰場上空遊獵,日軍從加邁到大奈河前線的補給線經常由於遭到大規模空襲而癱瘓。根據《中國駐印軍緬甸戰記》記載,在這段簡易公路上,數不清的便橋被摧毀了又修好,修好了又被炸毀,日本工兵頑強地試圖把物資送上去,但許多卡車還沒接近戰場就在簡易公路上燒成了焦黑的架子,有時上面還有萎縮的人體倒掛下來。

所以,前線日軍的日子已經很難支撐,戰鬥力大降,打起來很容易形成敵退我進的局面。這是一場必勝的戰鬥。哦,在美國人的概念裏,進攻,就是這樣“推”過去的。

然而,這位傅宗良上校卻把一個必勝的解圍戰,打成了難測結果的遠距離奔襲。

拉加蘇在新平洋的西南,史迪威的作戰計劃中,對第65團的命令是沿大奈河右岸直奔拉加蘇,與被圍的第112團第三營裏應外合擊破日軍圍困,然後突入胡康河谷南口,合力向東南方打洛鎮方向攻擊。戰鬥打響後,傅團長帶著第65團到達大奈河畔的康道渡口,卻沒有沿著河向拉加蘇方向打,而是渡過大奈河,到了它的左岸,沿注入大奈河左岸的支流百賊河,一頭朝東南方向日軍的腹地深深地紮了下去。

不按照作戰計劃來打仗,這種事情在當時的國軍中實在太多了。敵人從東面來,我需要向南方迎戰,敵人從北面來,我堅決向西方挺進!國軍前線將領總是有比命令更好的作戰方案。無奈,更好往往是好的死對頭。善於保存實力的國軍將領們,用五花八門的招數讓你看到戰報在寫,時間在走,就是沒人給敵人迎頭痛擊。熟悉國民黨軍的史迪威對於這類怪異的舉動早有防範,幹脆嚴格命令“不準迂回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