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首三千 ——記抗戰中日軍的鋼盔

《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伐魏,“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甲首,即戴有頭盔的敵軍武士之首級。——作者注

鋼盔,日語叫做“鐵帽”,是侵華日軍普遍配備的防護裝備。我們今天看電影,鬼子如果不是戴著屁簾式的戰鬥帽,就是戴著鋼盔,幾乎成為標準形象了。

日本軍事後勤研究專家青木孝治,通過研究日軍的鋼盔,專門寫了一本書,叫《陸軍鐵帽物語》。

鋼盔,就是保護頭部的頭盔罷了,有什麽好研究的呢?為此寫一本書充分顯示了日本人對細節的重視。仔細看看青木的《陸軍鐵帽物語》,裏面有不少對研究抗戰歷史有價值的描寫,值得一讀。比如,日軍戰鬥帽後面那個屁簾兒,有人說那個“屁簾兒”是用來防中國大刀隊砍腦袋的。青木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屬於謠傳,真正的作用是為了防曬,分成幾片又可以通風,雖然寒磣,確是不錯的設計。

曰軍鋼盔,都是在戰鬥中被打壞的。

而日軍的鋼盔,雖然威風,卻給它帶來過不止一次的煩惱。

日軍使用鋼盔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麽時候?

青木告訴我們,是九一八事變。日軍裝備鋼盔,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歐洲觀戰的武官的報告,此後有裝備而一直沒有使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因為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日軍的鋼盔基本沒有派上什麽用場。真正用上,是在黑龍江和馬占山將軍所部的作戰。

面對馬占山部的頑強抵抗,日軍不斷增兵,雙方在江橋、齊齊哈爾等地展開一系列激戰。這次戰鬥,日軍試驗了大批新式裝備,不但鋼盔的使用得到了檢驗,還使用了裝甲列車、坦克等武器。這也是日軍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軍使用來攻擊馬占山的雷諾NC-17坦克,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北大營東北軍倉庫裏奪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證明在突破戰中非常有效,而鋼盔也的確減少了日軍的傷亡。

但是,日軍很快就發現制式的鋼盔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那就是鋼盔的裏襯太薄,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裏,日兵出汗以後如果不加處理,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危險而又好笑。強行摘取,無意中會連皮肉扯下。而最初日軍對這種古怪的情況又不會處理,用暖水澆鋼盔進行救護,結果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剝離。日兵形容宿營的時候,經常聽到頭被和鋼盔凍在一起的新兵摘鋼盔時發出陣陣哀號。攻占齊齊哈爾,日軍陣亡三百余人,因為凍傷減員的卻幾乎達到兩千,其中不少就是這種“鋼盔頭”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軍士兵自發想辦法,在鋼盔裏墊上紗布或者棉布,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是解決了凍傷的問題,這也是裝備鋼盔後給日軍造成的第一個大問題。

和馬占山部對峙於昂昂溪的日軍,可以看到他們佩戴的鋼盔。

諾門坎之戰,日軍又發現大量日兵盡管戴著鋼盔,依然在作戰中因頭部中彈而死,反而是不戴鋼盔的沒有這樣高的比率。

這可就奇怪了,難道蘇聯人用了帶磁性的子彈,專打鋼盔?

莫名其妙的日軍派出專家到前線考察,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鋼盔是保護頭部的,但並不是子彈打不透,真要是子彈打不透的鋼盔,人的脖子就該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禦彈片,對於子彈,如果對方的子彈不是擊中鋼盔正中,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面,便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

然而,諾門坎之戰,日軍頭部中彈的士兵,多半是頭盔正中被蘇軍一槍命中,鋼盔洞穿,鋼盔裏面的腦袋當然也就一塌糊塗了。

那麽,蘇軍怎麽會打得這樣準呢?日軍研究以後恍然大悟。原來,日軍當時使用的鋼盔,前面正中有一個很大的紅色星星,這是日軍的標志。

大家知道,紅色在所有光線中是最醒目的。

於是,蘇軍老遠就能發現日軍的士兵,並且瞄著紅星星開火。蘇軍使用的納幹式步槍笨重而且後坐力大,但是也有優點,那就是彈道穩定,穿透力大。因為紅星正好在頭盔正中,一槍命中,日兵大多數糊裏糊塗就見天照大神去也。

諾門坎戰後,吃了大虧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鋼盔前面的紅星。這方面中國軍隊的鋼盔塗飾就好一些,是將軍徽漆在側面,所以沒有出和日軍一樣的問題。

關於鋼盔,比較離奇的,大概要算日軍“軍神”飯塚國五郎的死了。

飯塚國五郎,日本陸軍少將(特晉),一〇一師團一〇一聯隊聯隊長。戰中有一段時間日本東京各大電影院連續放映“軍神飯塚聯隊長”的戰地錄影。這老鬼子相貌猙獰,胡子拉茬頂著個破鋼盔,揮戰刀又沖又殺的,上鏡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