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刀出山 ——中日戰車部隊在緬甸的惡戰

在抗日戰爭的八年血戰中,日軍裝甲部隊曾經給裝備簡陋的中國軍隊帶來極大威脅。在台兒莊,西北軍三十一師的弟兄們被迫身縛手榴彈撲向日軍坦克,以同歸於盡來保衛自己的陣地。

中國軍隊,在抗戰期間也曾擁有一定數量的裝甲部隊。然而,由於中日兩軍對裝甲部隊的使用都停留在支援步兵的基礎上,在中日戰場上就難以見到庫爾斯克大會戰那樣的坦克對決了。

但雙方戰車部隊之間的激戰,在整個戰爭期間還是多次發生。

比如,淞滬會戰中,杜聿明指揮的戰車兵團曾以英制維克斯6噸半戰車和水陸兩用戰車攻擊日軍租界陣地,部分車輛與日軍協助據守陣地的89式坦克發生戰鬥。南京戰役中,坦克兵團所屬德國I式戰車曾經發動對湯山的反攻,日方記載曾攻入日軍一師團指揮所。此戰,日軍以坦克部隊進行反擊,雙方發生交戰。這兩次戰鬥,第一次因為英制坦克無論武器還是裝甲都遜於日軍,被輕易擊毀。第二次,雙方進行炮戰後寡不敵眾的中國戰車後退,後因油盡不得不放棄。

在八莫被中國遠征軍俘虜的日軍戰車,說明上提到是日軍97式輕型戰車。

然而,這都是中國戰車部隊處於劣勢情況下發生的零星戰鬥。到1944年,形勢就發生了逆轉。在日本一篇名為《日中戰爭時期的中國戰車》(作者高橋文太郎)的文章中,描述了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眼裏的中國戰車部隊。其中大多數內容國內已有介紹,而關於中國遠征軍戰車部隊在緬甸的作戰部分卻未提及。這一部分附有多張珍貴照片,並特別提到了在緬北作戰期間中日坦克部隊的激烈戰鬥,以及日軍敗北的經過。

《日中戰爭時期的中國戰車》題圖中國遠征軍的M-4A2中型坦克。經核對,實際應該為M-4A4謝爾曼坦克,中國遠征軍戰車第一營第一連裝備這種戰車。

中日坦克部隊在緬甸的第一次戰鬥,發生在孟拱河谷之戰。所謂孟拱河谷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在1944年發動的胡康河谷作戰之繼續。這一年,史迪威指揮中國遠征軍新編第二十二師(廖耀湘)新編第三十八師(孫立人)部在美軍配合下從印度穿越胡康河谷,重返緬甸,開始了打通“史迪威公路”的緬北戰役。1月28日,在胡康河谷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戰車第一營趙振宇部和新二十二師戰車連出其不意渡河攻擊,攻入位於大洛的日軍第十八師團師團部,是為遠征軍戰車部隊第一次參戰。沒想到中國軍隊會利用戰車快速渡河的日軍猝不及防,師團長田中新一僅以身免,連師團關防都丟給了遠征軍。接著,孟關等地也相繼落人中國軍隊手中,胡康河谷天險被中國軍隊突破。

中國遠征軍戰車部隊裝備兩種坦克:謝爾曼M-4A4中型戰車、斯圖亞特M-3輕型戰車。

為遠征軍提供油料的美軍加油站,這幌子極有“帝國主義的腐朽情調”。

敗退的日軍第十八師團在後方的孟拱河谷,以加邁為中心重建防禦體系。第十八師團是一個步兵師團,本身配有少量坦克和裝甲車,在早些時候於英帕爾戰役被重創的第十四坦克聯隊一部分殘部也加入作戰,主要車輛為95式和97式輕型戰車。

根據《日中戰爭時期的中國戰車》記敘,4月,中國軍隊從胡康河谷向前躍進,開始進攻加邁為核心的日軍第十八師團陣地,中國戰車部隊依然作為先鋒使用。

然而,雙方的戰鬥卻比以前更加激烈。日軍依據現有裝備,針鋒相對與中國戰車部隊相抗衡,其主要作戰手段包括身纏手榴彈用“肉彈勇士”炸中國坦克的發動機、用山炮抵近速射反擊等等。由於95式輕型坦克從裝甲來說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日軍將其放在兩道厚土工事墻之間橫向移動用於打擊中國戰車。95式輕型坦克的37毫米火炮雖然口徑小,但身管長,初速高,有一定的穿甲能力。

日軍第十四坦克聯隊的95式輕型坦克在緬甸

日軍聲稱此舉開始給中國軍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擊毀中國謝爾曼戰車四十余輛”。個人以為這個數字十分可疑,因為當時中國軍隊所裝備的謝爾曼坦克總共不過33輛。這代表著中國坦克部隊被全殲,還要饒上11輛呢。

中國方面記錄共有6輛坦克損毀。

然而,日方還是低估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中國遠征軍的老底子是王牌軍第五軍,官兵素質本來就較高,經過第一次入緬作戰的血鬥後到達印度,在蘭姆加休整訓練了兩年之久,因此戰鬥力極強,堪稱當時中國軍隊之最。同時,美國提供的謝爾曼坦克,在歐洲雖然是德國虎式坦克的美食,在亞洲,其76毫米主炮卻具有超過了任何日本坦克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