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城之謎 ——八路軍圍攻深澤之戰

一、圍攻

伊藤桂一《北支戰線》一書中提到華北八路軍與日軍之間一場很有特色的戰鬥,那就是發生在昭和16年秋(1941年)的深澤圍城之戰。

根據《北支戰線》記載,1941年秋,華北的日軍獨立第八混成旅團所部,與八路軍為爭奪石德公路的控制權,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戰鬥。石德公路,是滄石公路向南新鋪設的輔線,因為橫斷當地的八路軍根據地而引發雙方激烈爭奪。從9月到10月,一個月間獨立混成第八旅團與八路軍發生的中隊以上戰鬥就達42次,“旅團半數以上軍官死傷,部隊損失以此類推(原文如此)”。這一系列戰鬥讓該旅團元氣大傷,不得不推遲“掃清”石德線的計劃。

深澤圍城戰就是在這時發生的一起典型戰鬥。根據《北支戰線》記錄,八路軍三千余人圍攻位於滹沱河畔,只有一個中隊和若幹偽軍據守的深澤縣城。雙方都打出了極高的勇氣,僅僅為了攻擊日軍據守的城門碉堡,八路軍就犧牲了28人。為了爭奪這28位犧牲者的遺體,雙方又開始了新一輪近乎瘋狂的戰鬥。直到夜間,八路軍才將戰友的遺體收走。

日軍據城死守(戰後拍的作秀照片),如果不是情報不佳,八路軍提前撤退,剩下的六個日軍斷難生還。

激戰持續了三天,縣城化為一片焦土,結果日軍守備隊基本全軍覆沒,等到救援部隊趕到,活著的日軍只剩6人。

此戰又有多個吸引人的獨特之處,使其過程撲朔迷離。

首先是攻城的八路軍火力十分兇猛,按照日軍的描述動用了大炮,猛烈的炮火將深澤城區完全“燒土化”。要知道八路軍裝備簡陋,哪裏來的大炮?這支八路為何有這樣好的武器?莫非是日軍誤認?

其次是八路軍對日軍援軍的阻擊,在日軍渡河中半渡而擊,摧毀日軍利用“鐵舟”構造的浮橋,顯示了八路軍“圍點打援”的傳統戰術。

最後,伊藤還特別提到鬥到酣處,運送補給的日軍飛機也被八路軍擊落。考慮到八路軍缺少防空武器的情況,這就更是罕見的戰果了。

有這三點,這一戰無疑有著相當的歷史價值。

此戰,在《兵隊的陸軍史》中也有一筆提到,不過時間寫的是昭和15年(1940年),與伊藤記載的不同。

日本使用鐵舟架設浮橋,在深澤戰鬥中被中國軍隊擊毀。

因為最初所見此戰所有資料只有日方的記載,參戰的八路軍是哪支部隊、戰績和損失如何、整個作戰的計劃和組織是怎樣做的、指揮員是誰,不得而知。這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找到中方對此戰的資料,將雙方對此戰的記載進行對比,則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搜尋的結果令人意外,此戰中八路軍使用火炮的記錄、日軍轟炸機損失的情況,都如願以償地浮出了水面。甚至,資料顯示,開炮轟擊日軍的,居然還是個“日本八路”。

這個“日本八路”,就是侵華日軍第三十二師團山口聯隊長田大隊上等兵水野靖夫。他是在1939年8月許世友指揮的梁山之戰中俘虜的6個日本兵之一。此戰擊斃日軍少佐大隊長長田敏江,是八路軍一一五師進入山東後打的第一場漂亮的殲滅戰。雖然中間一度試圖逃跑,最終他還是為八路軍所感化,成為了從日軍中走出的反戰士兵。戰後,水野靖夫寫了回憶錄《反戰士兵手記》。在這本回憶錄中,水野靖夫談到了他參加的深澤之戰。

水野靖夫回憶說:“這一戰中八路軍的打法是,先利用夜暗靠近到離城墻一公裏左右的地點,然後進行土工作業,挖幾條壕溝通向城墻。壕溝上蓋上門板,部隊從壕溝中接近攻擊出發地。”

沖鋒發起前,水野靖夫發射了4發炮彈(估計也就這麽多了),八路軍隨即發起全面攻擊。但是炮彈並沒有擊毀城墻(4發92步兵炮彈恐怕很難擊毀城墻)。激烈的攻防戰進行了3天,最後八路軍用搭在城墻上的繩梯擁進了城裏。

水野靖夫還回憶說,戰鬥中有日軍飛機前來偵察助戰,但沒有更詳細的描述。有趣的是,八路軍臨時給了他一個上尉軍銜,並發給他一把護身的手槍。水野靖夫很高興。他覺得,能從一個上等兵一躍而為上尉,確實很不錯!而最初八路軍也沒有告訴他是去打日本兵,而是說去打孫殿英,請他作炮兵教練。只是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教練”才變成了炮手。由於當時,八路軍是不允許被俘日軍參加打日軍的戰鬥的,哪怕是已經參加了反戰同盟的“日本八路”也不行。他們只能對日軍展開宣傳,到炮樓下面喊喊話。所以這也可能是華北戰場日本反戰士兵和日軍僅有的兩次交手之一。(另一次是膠東反掃蕩中。膠東軍區敵工部和反戰同盟被圍在日軍的“人網”中,遇上了許世友帶著的軍區機關和一群老鄉。許和尚一跺腳,命令警衛連撕開口子,掩護軍區機關和群眾沖出去。這時,被俘日軍士兵小林清站出來,主動要求參戰。敵工部長不同意,再向參謀長請求;參謀長也不同意,小林清直接找到許和尚。許和尚說:“日本八路也是八路,給他一挺機槍,叫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