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行山上》(第2/3頁)

太原守城作戰:影片用兩個場面來描述,一個是日軍在城郭和守軍的殊死爭奪,戰鬥中傅部軍官在城墻上大呼要求援軍,守軍沿著城墻封閉日軍突破口,手榴彈投擲下日軍被炸的死傷累累;另一個是炮彈爆炸中傅作義若無其事地指揮戰鬥,這時部屬來報告日軍從後方包抄上來,太原已經成為孤城。

看這段內容,雖然短,但是很有內容。

同樣我們來注意細節。太原守城戰,傅作義是勉為其難。閻軍原來的計劃是“依城野戰”,也就是內外呼應。忻口退下來的部隊軍心渙散,已經無心戀戰,紛紛繞城逃走,實際上一開戰就成了城郭戰。這就是影片選擇城郭戰為太原會戰主要場面的原因吧。都跑了嗎?也不盡然,國民黨軍中只有陳長捷所部殘破的一個師在城外藍家灣拼死堅持,試圖協助傅作義,雖然杯水車薪,但從這件事看,從抗戰到內戰,陳對傅作義是夠義氣的。說起來,太原會戰,是傅作義系統名將的大檢閱。那個在城頭上呼救的軍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義部下的一號戰將,後來在綏遠起義,成為共產黨兵團司令的董其武,時間是1937年11月7日晚。

日軍攻占太原。

為什麽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戰勇猛,人稱“董武穆”,是傅作義的左右手,人稱“傅作義的兩只虎,孫嵐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軍從東、北、南三個方向環攻太原,董其武防衛的陣地,正是最為危險的北城。董的部下只有三個團,還要派出李思溫420團防衛太原兵工廠,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頗為困難。但董不愧名將坯子,足智多謀,他采用的辦法是在城墻上多樹旗幟,並用軍帽軍衣偽裝守軍,吸引日軍炮火,這樣日軍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無所建樹,直到7日黃昏,才以敢死隊猛撲北城和東城孫嵐峰旅結合部的東北角炮兵營盤,因為城墻都被炸塌,中國軍隊抵擋不住,日軍攻入城內,董其武親自督戰無效,只得向傅作義拼命求援。

傅隨即派出自己的警衛營向東北城角全力反擊,才將日軍趕出城去,這個帶隊的指揮官,也是傅軍後來的名將,中國早期摩托化部隊指揮官——王雷震。影片中用大號手榴彈從城墻上投擲殲滅日軍的就是王營。這種大號守城手榴彈是晉軍太原兵工廠的特產,威力很大不過太笨重。東北角這個點也成為兩軍第二天反復爭奪的地方,日軍雖然攻入城中,始終不能發展。

影片中傅在炮火中鎮定自若,但一聽到日軍迂回包圍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頗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時候擺了一個險陣,當時傅的守軍是35軍,表面一個軍,實際上作戰部隊只有兩個旅,孫嵐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屬守城部隊中比較完整的僅有楊維垣一個旅,而且多為新兵沒有戰鬥力。傅將孫、董兩旅部署在東城、北城,迎擊忻口而來的北路坂垣日軍,對南路日軍從娘子關來的迂回部隊,卻只放了楊維垣一個新兵旅,這樣打起來楊根本招架不住。

實際上,傅的想法是坂垣在忻口打慘了,為了扳回面子,一定會拼命攻城,而南路日軍也知道坂垣的尷尬,所以一定會停下來等待讓坂垣先攻進太原,所以傅敢於基本放棄南城的防禦。事實證明,日軍確實是如此行動。

但是,6日、7日兩天血戰,日軍意識到傅軍還有戰鬥力,不容易攻入太原,坂垣也明白了問題所在,於是派出部隊繞道南進,準備和南城日軍合攻太原。南城日軍沒有了顧慮,傅作義的空城計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現有的兵力也決無法再三面迎敵,這應該才是8日傅決心放棄太原的真正原因。

影片寥寥數筆,把大段的史實輕輕帶過,可說是相當令人欽佩的手筆了。

人物的刻畫,本片也頗有特色。

獨臂團長賀炳炎,其揮刀沖陣有真實歷史背景,雖然影片頗有誇張,但賀曾在雁門關之戰中手刃一名日軍,或為其原本。個人以為這個賀團長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年輕可以,但百戰余生的林、賀決不應該“嫩”,這部分的刻畫有些遺憾。至少賀應該有一種風霜感,眼神混濁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獨臂將軍。賀獨臂刀血戰日寇和崔營長的楊家飛槍,個人認為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飛迎戰的兩位子虛烏有的美國飛行員一樣,代表的是一種奮起反抗的精神,歷史在這裏,有的時候也要讓讓路了。

史沫特萊,刻畫的十分出色的一個形象,歷史上的史沫特萊是一個異性戀者,影片中似乎也很想為她和朱總司令“做”出一點似是而非的虛幻故事。然而歷史上史沫特萊剛毅爽朗的性格,熱衷革命的狂熱,肯定給導演極強的印象,因此在演員的選型上選出了棱線分明的安娜來演史沫特萊,那種神情間類似朱迪福斯特的骨骼感,還有那句;並不是我選擇生做一個女人,是上帝把偶造成這個樣子的(大意)。不由得讓人對導演暗示著什麽心存揣測,在中國的國家級電影中,這種暗示實在也是非常罕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