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行山上》

導讀:這部電影用了很多真實的歷史背景,包括賀炳炎的獨臂刀。

有次回國,帶了一些DVD回來,其中之一,就是《太行山上》。

因為看了不少朋友的觀後感,有的說是抗戰經典片,有的說有不少問題,把胃口吊起來了,一定得看看這個片子拍的如何。

晚上,抓了兩個小時來看,看完,覺得確實是一部值得評價的片子。確切說,當看片頭的時候,就產生了這種感覺。

為什麽?

編劇是陸柱國啊!

哪個陸柱國?寫《踏平東海萬頃浪》的陸柱國啊。如果您不記得這部小說,《戰火中的青春》這部電影您還有印象麽?偵察英雄雷震霖、女扮男裝的現代花木蘭高山,就是這位當年另類的寫實派作家筆下的人物。當然,我還是覺得小說寫得好,那裏面充分的描述了戰爭的殘酷和浪漫,從陸軍寫到海軍,從遊擊寫到登陸,無不精彩絕倫,讓人欲罷不能。而其中萬軍高呼彭德懷的場面,更是大陸作品中絕無僅有的描述。

太行山上

想不到幾十年後這位老兄還如此活躍啊。

看到這個名字,我就相信,今天有的看了。有陸柱國,你盡可以相信這部作品一定是好的,這是一種信任。今天這個時代,可以信任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了,但陸柱國,無疑是值得信任的。

比之過去的片子,此片戰鬥場面做得相當好,若據此仔細探索它們背後的故事,則無疑更增一些趣味。

平型關之戰,日軍士兵被炸後撞擊卡車駕駛室的鏡頭,日軍集體退子彈的鏡頭,雙方肉搏的冷兵器動作設計,工兵鎬的揮舞,再現了中日兩軍精銳以死相拼的激戰場面,戰士的動作粗獷而兇悍,都給人真實震撼的效果,顯然導演投入了很大精力。如果對比《亮劍》,就會發現《太行山上》的處理效果要好得多,而《亮劍》電視劇則略遜,沒有表現出原著的激烈精彩。比如同樣是攻擊日軍卡車,《亮劍》裏面明顯就是弄了幾輛卡車來走一走——起步而已,速度都沒有提上去,塵土都沒揚起來,鏡頭拍完停車——根本沒有部隊行進間的感覺。而卡車被擊中的場面,《亮劍》裏面是卡車整個往上崩,這實戰中不是不可能,但卡車是一件很大的東西,它往上崩的時候,部件,玻璃等的損壞是必然的,而且各有各的破壞規律,不可能一輛車炸得飛起來玻璃還完好無損,那是模型。這一點,《太行山上》就很好地注意了細節,它的戰爭場面能夠做出動態來,因而顯得更加真實。

肉搏平型關:歷史上的平型關之戰,確是一場偏重肉搏的戰鬥。日軍文獻記載,八路軍三槍打完立即發起沖鋒,這大概和共產黨軍一貫缺乏子彈,而過去的老對手國民黨軍在肉搏戰中意志不堅有較大關系。但是平型關之戰,應該是中日雙方都吃了一驚,沒想到對方的戰鬥精神如此堅韌。影片中林彪下令部隊和敵軍肉搏以避免空襲的損失,這我沒有考證過真偽,但日軍在平型關作戰中出動過戰機確實有記錄,而且因為兩軍絞纏而無法進行攻擊。那時候鬼子還沒到1944年的垂死掙紮,要是在硫磺島遇到這樣的情況,估計日本飛行員就一塊兒的通通打了。

忻口會戰:在影片中給人留下兩個深刻印象,一個頑強,一個慘烈。頑強到炮彈炸倒一片接著上,前赴後繼,慘烈到軍長戰死沙場,血肉長城。整個戰役過程中,高潮有二,一個是突襲陽明堡機場,其中日軍飛機起飛後又被八路放的手榴彈炸掉下來,這個場面頗有好萊塢的氣派。第二個則是郝夢齡“我死國存”血拼1300高地,戰死陣前。忻口會戰對日軍炮火威力的描述下了大功夫,比平型關炸出的朵朵彩煙要令人震動。

夜襲陽明堡;這個場面好像是來自於一幅油畫,注意兩個細節,郝夢齡下令出擊的時候說道:“你們的旅長已經戰死了!”還有一個是國民黨軍在督戰隊的射擊下紛紛倒下,掉頭沖鋒。應該說這一段影片,比較真實地再現了歷史。郝夢齡所說戰死的旅長,就是獨立第5旅旅長鄭廷真,他在率領獨立第5旅攻擊1300高地的時候陣亡。唯一與歷史不同的是,郝至死不知道鄭陣亡的消息。歷史上正是因為鄭陣亡,第五旅後退脫離戰鬥,郝聽不到第5旅方面的槍聲,親自率少數親信突日軍封鎖線前往詢問時,被日軍擊中殉國。這次出擊1300高地,國民黨軍攻擊隊形過於密集,無法發揮火力,因此損失很大,不能不說勇氣可嘉,戰術上卻不夠縝密;忻口作戰,國民黨軍的戰術就是硬頂,所以消耗很大,影片中出現的督戰隊確有其隊,而且以鐵石心腸聞名。指揮這支督戰隊的,正是傅作義的老搭档,解放戰爭中的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因為他執法嚴厲,不近人情,督戰隊前面的忻口陣地被稱為“鬼門關”——上去就下不來的地方。忻口戰役是抗戰前期國民黨軍打得比較好的幾次戰役之一,影片的這兩個細節,顯示了抗戰中想“打的比較好”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