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4/6頁)

11月11日,抵達徐州的杜聿明立即著手成立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早就心不在焉的徐州“剿總”司令劉峙順勢把總部搬到了蚌埠,把指揮作戰的兵權全部交給了副司令杜聿明。

杜聿明沒有把“前進指揮部”設在徐州“剿總”司令部所在的道台衙門內,而是設在了城內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原是抗戰期間徐州淪陷後日本人建的一所小學。抗戰後,顛沛流離的江蘇學院遷此辦學,這個地點與徐州城內的其他地方相比更為隱蔽安全,各項設施也比較齊全。

受命攻擊宿縣的中野部隊日夜兼程。

三縱是攻打宿縣的主力,三縱九旅走在最前面。11月12日中午,九旅二十五團前衛營到達宿縣以西的張仙廟地區時,遭遇了敵人一個步兵連和四輛裝甲車,當即開戰,殲敵後迅速攻占了縣城西關;同時,九旅的一個團在城南展開戰鬥,迫使敵人紛紛逃入城內。這時,從城東關又竄出一隊敵軍,趁二十六團攻擊南關時從後面進行襲擾。該團毫不手軟,連續打退了敵軍四次進攻,並且炸毀了一輛裝甲車。

三縱八旅一個團向著東關而去,另一個團的部分主力在北關佯攻,主力奔向宿縣外圍連接徐州的九孔鐵路橋,埋好炸藥,炸毀了橋梁,一列由徐州開來的滿載國民黨軍隊輜重的火車被擊毀,一輛由宿縣開出的裝甲列車也被迫掉頭逃竄。

至13日拂曉,八旅已經從東、北兩面,九旅從西、南兩面對宿縣完成了包圍。一縱李志平一旅在張公店剛參加完戰鬥,短暫休整後,隨即於14日拂曉也趕到了宿縣,加入了攻城之戰。

14日晚,中野發起了對宿縣縣城的進攻。八旅、一旅在炮火支援下,向東關發起了攻擊,敵人步兵在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與解放軍發生了激烈的攻防戰。

戰鬥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李志平旅長命令一團將一處高大圍墻炸毀,準備向縱深切入。突然,空中傳來一陣陣劃破空氣的嘶鳴聲,一個戰士連忙一聲大喊:“快臥倒!”只聽“轟隆”“轟隆”幾聲巨響,周圍的民房和商店都燒了起來,一團的許多戰士瞬間被火海吞沒。原來敵人為阻止中野部隊的進攻,竟喪心病狂地發射了多枚燃燒彈。為保護百姓的財產,李志平命令兩個營的兵力迅速組織滅火,其余部隊則奮勇追擊歹毒之敵。

宿縣縣城築有高大的城墻,周圍是寬五六米深兩三米的護城河,每座城門都有一座橋與外面相連。橋頭地堡裏,守城部隊架設機槍進行瘋狂掃射,強大的火力控制了大街小巷的路口。橋面上橫著兩輛裝甲車,也不停地噴射出火舌,形成密集的火力交叉網,敵人的負隅頑抗使攻擊一時處於停滯狀態。

“怎麽辦?”

大家心急如焚,一時沒了主意。

突然,爆破英雄馬小順和蘭小元說:“我們有辦法了。”原來,兩個人水性好,私下一嘀咕決定泅渡過河。11月的天氣,河水冰冷刺骨,馬小順二話不說就跳進了水裏,雙手舉槍,兩腳踩水遊到對岸,找到黑暗的地方使勁爬上了岸,蘭小元頭頂炸藥包也泅渡過了河。在二人的配合下,東關橋頭的地堡被炸毀了。停在橋面上的裝甲車見配合的火力網沒了,慌忙駕車逃往城內。

中野將士勇猛追擊,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撲,保住了橋梁,為後續部隊攻城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志平旅二團的任務是攻克火車站。

宿縣火車站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因此守衛兵力、武器彈藥非常充足,四周不僅有炮樓,還有用沙袋壘成的又寬又高的防護工事,密集堅固,易守難攻。進攻開始後,一營連續組織了兩次沖鋒,都被炮樓上的機槍封鎖住,所有沖鋒的戰士全部犧牲。一營長急得滿頭大汗,把情況報告給了李志平。

李志平思索片刻,突然一把抓下軍帽捏在手裏,咬牙蹦出幾個字:“用迫擊炮轟!”

隨後,李志平把繳獲的幾門迫擊炮全部調了過來——有太原兵工廠的82毫米迫擊炮,有金陵兵工廠的三一式120毫米迫擊炮等。別小看這些迫擊炮,它們結構輕巧,可以拆分,攜帶方便,射擊曲線呈拋物狀以打擊隱蔽在工事後面的火力點,是攻城略地的利器,此刻,正是需要它們發揮威力的時候。

幾門迫擊炮排成一排,“咣、咣、咣”對著炮樓就是一陣猛轟,令李志平沒有料到的是,炮樓壁厚堅固,迫擊炮僅能傷其皮毛。李志平靈機一動,改為對準守護車站的防禦工事實施攻擊。這下奏效了,一陣猛烈的轟擊後,車站掩體裏的機槍啞了,一營趁機向前推進,二營則借著炮火硝煙的掩護繞到敵人防守較弱的區域,用老虎鉗剪開鐵絲網向敵人迂回包抄。

敵人炮樓裏的機槍還在噠噠噠地響個不停。機槍多響一秒,就意味著更多的戰士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