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武裝殖民(第2/3頁)

西漢極盛之時,於東北方建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其地北抵長白山而南至漢江,直至海隅;北疆統括河套,直至受降城;西北奄有西域,直到巴爾喀什湖;南有越南北東部,即中南半島的沿海地區;西南方向推進到周水(怒江)和蒼水(瀾滄江)。

——當然啦,這是裴該後世從《歷史地圖集》裏看來的,實際上時擴時縮,或失之東隅,或得之桑榆,不可能同時在各個方向上全都達到極致。

相比之下,東漢的疆域有所收縮,主要是東北方有高句麗崛起,使得漢地僅僅囊括遼東半島和朝鮮西北部地區,失去了吉林和朝鮮東部的出海口,這就導致自遼東南下唯一道相通,其於朝鮮半島上的統治很難長久維持下去。此外西域西北部的烏孫雄起,長史府所轄後退到了北山(天山)。

不過與此同時,東漢的西南疆卻突出到了緬甸和泰國的北部,直至依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當然啦,多為羈縻勢力,如濮部、傈越部、閩濮部等。

此後雖經漢末喪亂,三國鼎立,但魏晉於西一直沿設西域都護府,於東置樂浪、帶方兩郡,蜀亦設永昌郡統轄西南夷,吳滅士氏,遂得交趾。唯一大踏步後退的是在北部,徹底丟失了整個河套地區,甚至於連陜北都守不住了,其東面的幽州、平州,北部疆界也有所收縮。復經晉末之亂,羌胡、鮮卑,由此而盛。

故而裴該計劃規復舊漢疆域,就是要尋找機會徹底擊垮或起碼遠逐鮮卑,把疆域重新推進到漢長城和陰山一線。

他確實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正逢拓跋內亂而兩分,高句麗也如風中殘燭,唯一可慮的是慕容部,但若倚仗王朝初興時的擴張之勢,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難度應該也不是太大。至於西南方的巴氐和南面的建康政權,裴該並不放在眼中,則既並二國,南疆可定。

由此,他不禁得隴望蜀,又再盼望著更進一步了。

那麽往哪兒進呢?一是東北方向,即便不能挺進到弱水(黑龍江),也希望能夠滅亡高句麗,降伏夫余,囊括後世的遼、吉二省。最好能把三韓也給打下來,將朝廷半島徹底納入掌握之中,省得以後再出現一兩個臥榻之側的半獨立國家。

西北則最好逾蔥嶺而再多走幾步,徹底打通與中亞、西亞諸國乃至羅馬的交通線。南方的目標則是後世整個越南。

然而如此遼闊的疆域,史所未見,即便唐、元、明、清極盛之時,亦不能至——起碼有新羅—高麗—朝鮮還睡在身邊兒啊——想要提前幾百上千年就達成這般野心,不但可能性很低,還容易使華軍泥足深陷於遠域,反過來影響到內地財政、局勢的穩定。

——隋煬帝不就是無謀地遠征高句麗,結果把一個蓬勃初興的王朝給徹底毀了的嗎?這年月,也就裴該能夠汲取這一教訓了。

而且就朝野間的議論和士人的期望而言,也是不主張肆意擴大疆域的,起碼若出三千裏,則沒人願意去那裏當官牧民。裴該通過裴詵搜集輿情,百官——也包括那些武夫——的願望,不過是恢復東漢十三州而已,不但於西域多不上心,就連河套也不怎麽想打。

蓋因陜北多羌胡雜居,農耕民數量已經很少了,即便河套地區再如何肥沃,要越此千裏草原去獲取,多數人都會認為得不償失。

因此裴該還想繼續朝外打,不但缺乏可操作性,還必然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繼續向遠方傳播中華文化,以期未來進入工業社會後,中國的疆域可以更大,或許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妄想吧。

正巧這個時候,有臣僚上了封藩屏王的奏疏,裴該對此乃又有了新的構思。

太過遙遠的地方,若動用中國兵馬往攻,必然造成強大的財政壓力,難以久戰,遑論久據呢?即便拿下來了,也沒人願意過去當官吧。那麽我可以只派小部隊前往,以後方兵馬做配合、策應,逐步擴大領土,且官吏之命,亦不由中央委派,而是就地遴選。

這就有點兒類似於後世的殖民總督府了,只是這年月還不可能尋出太多願意遠涉山川、殖民異域的人來,僅僅以總督為誘,必不足夠。

那麽若以王爵為誘餌呢?

正如裴該今日所言:“如昔周封齊、魯於東夷,封燕、晉於北狄也。”

當年小邦周僥幸而滅大國商,為了穩據中原並擴展領土,周王室乃大封諸侯,其中封齊、魯以定夷方,封燕、晉以定北狄,就是最成功的策略——封江黃十二國以收江淮則可以算是失敗了。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武裝殖民,只不過沒有成熟的殖民政策,還是古代滅國並土的老套路而已。

商、周的直轄領地其實很小,遂使諸侯強盛,欺淩王室。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青、徐沿海地區,並、幽和冀州北部,都因為諸侯國的擴張,而逐漸納入了大中國的範疇,終使秦、漢可以一統。倘若周亦同於殷商,於諸方僅僅羈縻而已,不派宗室、功臣前去占據其地,傳播主流文化,估計所謂中國,到今天也就仍然河南、陜西那一小片地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