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治大國如烹小鮮(第3/3頁)

從鄭學到王學再到玄學,就學問而言是發展,是進步,但對國家社稷的正面影響,則正好反轉過來。所以裴該何所愛於董景道啊?為鄭學也;他又何所愛於鄭學啊?在理論上方便改造,而在運用上還不至於太過糟糕罷了。

既然如此,則不便親迎董文博老先生,免得他變成第二個董仲舒,其思想反過來再鉗制社會的開放性,甚至於阻撓社會的發展。

老子雲:“治大國如烹小鮮。”裴該自從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於施政更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於改革也不敢再如從前那般,盡可能地放開手腳了,他希望能夠在保證社會安定的前提下,逐漸地用天子的詔命來引導輿論,進而影響朝局,而不象歷史上那些暴君似的,近乎以一人獨治天下。即便真是遠見卓識,倘若準備不足,施行操切,等到發現問題了再朝令夕改,那就變成王莽啦。

所以包括產業方面的新想法,裴該都先把皇莊當作試驗田。

皇莊這個名詞始於明代,但事實上自古以來,皇家即擁有部分山林池澤的所有權,收入不入國家府庫——當然啦,秦漢以降的九卿制多由君主私屬轉化而來,本來皇家的和國家的,就區分得不是很清楚。

裴該明確家、國之別後,以皇後、太子的湯沐邑為名,接收了洛中內外和河東的十幾處莊園——多半是抄沒的罪臣家產——統一歸少府管理。少府設卿、丞,前者由士人擔任,負責皇家產業的經營和財稅的出入,後者由宦官充任,負責宮廷事務的日常管理。首任少府就是才剛從江南逃過來的裴常——其父裴嗣則只領了一個微陽縣侯的爵位,志得意滿,安享晚年去了。

舉凡新農具、新耕法,乃至新的農業協作方式的試行,新品種甚至新物種的試種、試育,新商品的制造和流通,裴該都利用閑暇時指導裴常等人,並要求他們大膽去做試驗,若有成效,便可推廣。即便試驗失敗了——那可能性是相當大的——也不過皇家短少了一部分收入而已,在裴該看來,自己如今的日常供奉已經算是很儉省了,即便把內庫全都填了皇莊的缺口,也不至於吃糠咽菜,要被迫額外向國庫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