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楊清東行(第3/3頁)

魏亥算是服氣了。他自認也懂得一些數算,會擺算籌,所以祖逖才將護糧的重任交到他肩膀上。但一般情況下,具體賬冊都是下吏在做,數字由下吏統計,作為主官,魏亥頂多抽查罷了。沒想到一個跟自己同級的將官,竟然算起賬來比那些積年老吏還快速,果然天子重用此人,並不僅僅因為裙帶關系啊……

等到楊清算完了賬,便即把自己做了標記的幾十處地方,逐一指點給魏亥看,並且詳加解釋。通過這次核賬,魏亥揪出了軍中兩名欺上瞞下、貪汙糧餉的蠧蟲——那兩名小吏自認為賬目做得滴水不漏,將軍難以看出漏洞,但在楊清有理有據的喝問下,也不得不當場伏罪了。

魏亥即命將此二獠推出轅門斬首。

可是兩名小吏又能貪汙多少呢?即便追繳回來,也不過六七百斛糧食而已。魏亥就質問楊清:“侍郎雲差額兩萬斛左右,余數何在?”

楊清當即笑笑,說我還沒跟你講完呢,這六七百斛,乃是人為的損耗,其余那些,則屬於自然損耗,但——完全可以彌補!

即將各旅乃至各營、各部所須糧草數量,與魏亥實際撥給的,逐一比對,其結果是,將軍你計算損耗太寬,這才給了某些不逞之徒下手的機會——

“將軍營中,犯律者不過二吏,焉知他軍中便無?若將途中損耗核計得更確實,則彼等便難尋貪墨的機會——方自激戰,若將士糧草遭克扣,豈有不及時稟報司馬的道理啊?祖元帥軍法甚言,豈能不展開徹查?”

進而在糧草的管理和運路的統籌上,也還有可商榷之處——“某以為,糧勿遠運,遠運則兵卒疲累,難免失誤,且伕役多攜口糧,於途中損耗也大。不如自枋頭而朝歌,自朝歌而蕩陰,自蕩陰而安陽,自安陽而臨漳,分途押運。某昔在關中,亦曾行此策,但規劃得法,途中損耗,可少二三成。”

魏亥就問了:“之所以不多儲糧於安陽、蕩陰等處,是恐羯賊騷擾斷道,若如侍郎所言,倘有錯失,如何處啊?”

楊清笑道:“糧在途中,自然易失,若入儲於城,則何所失啊?倘若羯賊繞路而來,復陷諸城,則我軍後路斷絕,自然潰敗——何必顧慮糧落賊手?”

完了又笑笑說:“至於如何統籌兵馬,警護糧運,此將軍之責也,楊某又豈敢置喙?”我真是來幫著調度糧草的,兵權還在你手裏,你說了算——估計我命中就照著全軍覆沒的災星,若無必要,可再不敢親自領兵了……